史海泛舟

【侨批印记】事业有成的华侨不忘反哺故土 | 一笔笔侨汇串起浓浓桑梓情

政协汕头市委员会门户网站http://stzx.shantou.gov.cn 来源:汕头市政协 提稿时间:2022-03-22

漂洋过海的华侨,不管离家乡多远,始终心系故土;不管赚钱多难,稍有积蓄就寄回家,从日常用度到培育后代,兴建祖祠、新宅,无不细心周到尽力承担。更难能可贵的是,事业有成的华侨,积极投资家乡工商业及基础设施建设,反哺桑梓,建设家国。每年从海外寄回的侨批数量巨大,不断壮大的侨批业,有力地促进了潮汕社会经济以及金融业的发展。

侨批局按功能、规模分三类——经营网络纵横交错形成输送链

侨批业是专门服务华侨和侨属的金融通讯行业。汕头开埠之后,港口对外通商日益发达,轮船直达东南亚各国,潮汕地区贫苦的人民为谋求更好的生活,出洋谋生的人日渐增多。据资料记载,仅1876至1897年,就有151万人从汕头出国,华侨银信也随之剧增,国内外侨批业开始兴盛。

海内外侨批局是在近代邮政、金融机构分布有限的条件下,顺应海外潮籍华侨向家乡亲人寄批信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由于下南洋的华侨越来越多,家书汇款也相应增多,水客携款不能应付需求,遂先后出现信局、银号和商行等经营侨汇业务的民间机构,这些民间机构在汕头称为侨批局。

侨批局于20世纪30年代前后形成功能齐全,纵横交错的经营网络。侨批局按功能可分为收揽局、中转局、投递局三种基本类型,按规模及经营网络又可分为大、中、小型三类批局。

永盛兴银信局侨批。

民国初期,南京国民党政府邮电部特准发给汕头66家侨批局营业执照,收寄侨批,成为汕头市一个金融行业。后来还设立了侨批同业公会,参加汇兑公会。

随着侨批业市场和侨批局组织规模的扩大,经营业务量的增加,侨批局逐渐通过邮政和金融机构来完成信款从东南亚到中国这一段跨国的传递。尤其是20世纪后,随着现代邮政与银行的发展,侨批局利用邮局和银行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而又形式多样的递送移民信款的运作程序。

侨批业从最初的水客零散行为,到形成金融行业,跨越国度将邮政、金融、交通等职能机构综合运用,形成了侨批输送链,体现了海内外潮人的集体智慧。

公共事业等均有侨资身影——踊跃投资家乡助力改善环境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曾经是汕头市经济大发展的黄金时期,汕头钱庄、银行达60多家,专营或兼营汇兑侨批的业务,使华侨的大量资金能在家乡投资、扩大种植园、建造商铺宅第、修桥铺路、兴办学校医院,改善家乡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了潮汕近代经济的发展。

香港同胞林一波于1933年写信给胞兄林绍宗道:“愚民兄是届来函,报俺去年公款除置汕铺后,尚存800元,彼于彼时与声羽留筑厝前之灰路”。从这个侨批可以看出,林一波可能是某商会或同乡会的负责人之一,他们团体来汕购置店铺之后,还剩下800元余款,准备用来为家乡修路。

林一波写批信告诉胞兄准备为家乡修路。

乡土观念、根的情感,深深地铭记在每一个潮人的心中。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对故土有着无法割舍的感情和依恋。侨批文化研究学者陈友义告诉记者,华侨寄身异域,心系故里。在他们看来,家乡发展了,他们生活的心情就会舒畅;家乡富裕了,做人的腰板才会直起来。因此,他们在海外艰辛奋斗,省吃俭用,积攒财富,不遗余力报答家乡的养育之恩。这些从大量的侨批中都可以看出。

根据相关资料统计,1889年至1949年,潮籍侨胞寄回批款(侨汇)在汕头投资兴办企业的资金,折合人民币5300多万元,其中1889至1919年和1927至1937年最多,分别为1527多万元和1589多万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汕头的侨办工业,占全市民族工业的50至60%。华侨们还积极投资商贸业,通过银行寄汇或侨批投资汕头的商业企业有216家。1929年前后,汕头市的2000多座新建楼房,有三分之二是靠华侨的汇款建成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由于生产落后,历年对外贸易入大于出,侨汇成为抵补平衡国际外汇收支的主要项目之一。侨汇对汕头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极大。在抗日战争前,汕头许多公共、交通等事业,都有侨资的功劳。如1904年铺设潮汕铁路的“潮汕铁路有限公司”,其资本大部分出自荷属东印度的华侨投资。汕头市内的自来水公司、电灯公司、火柴厂,亦均为华侨所创办。

海外潮人不仅勤劳勇敢,而且乐善好施,只要故里乡亲碰到灾难,他们都各尽所能,解囊相助,回报社会。他们通过银行或侨批局汇寄来赈灾款,或兴建医院学校、修桥造路、修筑堤防等善款,数以万计的潮汕侨批充分见证了海外潮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寄批款投资认股——满腔热情支援国家经济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业待兴,广大侨胞热情参加国家经济建设,侨批汇款更是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陈友义告诉记者,1955年,广东省华侨投资公司正式成立后,以股份的形式吸收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汇款投资认股,每股人民币100元,凡投资满12年者,可于年终结算后领回股本;期满后如自愿继续投资,仍可享受投资优待办法。此举得到海外侨胞的热烈响应,纷纷通过侨批局寄批款回家认购。泰国侨胞李弼盛就通过振盛兴批局寄回批款港币200元。侨批寄达汕头之后,侨批封的背后加盖“特准批信局”的邮戳,批款由中国银行办理结兑手续,然后由他委托的代理人杜静群填写“华侨投资公司”认股登记表。

记者从中国银行汕头分行行史馆了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于广东华侨、港澳同胞众多,全省侨汇收入占全国总收入的70%以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银行坚决抵制西方国家的封锁禁运,全力支持外贸出口(历史照片)。

朝鲜战争爆发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施封锁和禁运。每一分外汇资金都非常紧要,当时有“一滴外汇一滴血”的说法。我国出口贸易受到严重威胁,国家的外汇支出不得不以侨汇收入来应付。但美国及东南亚多国宣布严禁华侨汇款回大陆,或对侨胞的汇款严加限制,对当地的侨批局诸多刁难。

为了争取紧缺的外汇资金以支持国家建设,支持来之不易的进出口贸易,国内侨批业人士不顾自身安危,千方百计打通汇路。中国银行更是采取多种灵活手段保证汇路畅通,广州、汕头、海南三地的中行分别改用“广丰隆”“汕丰隆”“琼丰隆”商号名义对外联系,冲破封锁侨汇、限制侨汇的敌视政策,为当时国家积累外汇资金起到了历史性作用。与此同时,广大侨胞也积极响应,采用暗语等办法源源不断地寄回侨批,支援国家经济建设。

一张《侨批业月营批信封数及批银数目》图表可以看出,当时每年从海外寄回汕头的侨批数量巨大。

【专家点评】

岛翁:

历史上的潮汕侨胞,在海外奋力拼搏,艰苦创业。他们通过侨批,将省吃俭用的钱寄回家乡,赡养眷属。随着红头船贸易带来的“汕—香—暹—叻”国际贸易圈,不少海外侨胞纷纷回家乡投资办厂,发展商业贸易。特别是1860年汕头因开埠而迅速崛起,极大地推动了汕头商业贸易的繁盛、金融邮政与城市建设的发展,一跃成为遐迩闻名的百载商埠,这当中就有大部分资金来自侨汇。正因为如此,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作了这样的高度评述:“潮人仰赖批款为生者,几占全人口十之四五,而都市大企业及公益交通各建设,多由华侨投资而成,内地乡村所有新祠厦屋,更十之八九系出侨资盖建。且潮州每年入超甚大,所以能繁荣而不衰落者,无非赖侨款之挹注。”

一封封充满历史厚重感的侨批,浸透着海外潮人浓郁的恋根情结,承载着海外潮人浓厚的家国情怀。

(来源:汕头日报)

分享到:
扫一扫手机打开当前页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头市政协委员会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