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泛舟

【侨批印记】侨批与厘秤

政协汕头市委员会门户网站http://stzx.shantou.gov.cn 来源:汕头市政协 提稿时间:2022-03-22

说起厘秤,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但在100多年前,厘秤是水客和批脚必备的工具之一。



中国自明朝始,至1935年币制改革止,货币实行银本位制。1860年汕头开埠后,市面流通的银元,既有墨西哥、法兰西等外国流入的洋银,也有本国各省自铸的银元。各种银币铸造形式不同,成色质量不同,重量也不统一,甚至还有不法商家暗中敲凿偷减等。侨眷收到侨批,时常喜忧参半,喜的是海外亲人寄批寄银来,忧的是怕收到的银元蚀水导致亏损,或成色太低导致被市面上拒收。所以,当侨批银项超过纹银多少两时,水客和批脚在按户分批时,都要带着厘秤下乡,以便秤定银两给侨户,避免纠纷,体现了诚信的精神。

我们在早期侨批上,有时可以看到侨批局的宣传章“概用大银”“无甲小银”(甲是潮汕话添加、混杂的意思),都是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关于大小银,举个例子,光绪十三年(1885年)广东铸银,一号库平七钱二分,配纯银九成;二号三钱六分,配纯银八成六;这两种可称为“大银”。三号以下为二式、一式、半式,均配纯银八成二,这些是“小银”,也叫作“银角仔”。小银成色低,价值也低。派发一封“外付龙银三元”的侨批,照道理该给侨眷三枚成色好的“大银”,但有的“批脚”想从中捞一把,来个“变通”,只付给人家二枚劣质“大银”,另外再“甲”十枚“银角仔”,导致侨眷利益受损。因此,有的批局就以加盖宣传章的形式,向侨眷声明,也体现自家的商业信誉。

(来源:汕头日报)

分享到:
扫一扫手机打开当前页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头市政协委员会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