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泛舟

【潮汕侨宅】繁华商业街藏着书香宅院

政协汕头市委员会门户网站http://stzx.shantou.gov.cn 来源:汕头市政协 提稿时间:2023-06-14
在小公园开埠区,骑楼一座连着一座,乍一看好像都差不多,但每座骑楼的背后,都有着不同的故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小公园,作为繁华的商业地带,沿街的骑楼大多作为商铺之用,骑楼也基本是用商号代称。但位于国平路上的一座骑楼,却有着一个特别的名称——荫松别墅。这座侨宅从建造之初并未打算作为商铺之用,而纯粹是一座住宅,最高峰时这里居住了一个华侨家族近百人口。
百年沧桑变幻,这里已成为一家茶楼,但拨开历史的封尘,我们依然能从中感受到这座侨宅与众不同的亮色。
占地千平分前后楼共六进
“荫松别墅”前临国平路,后至老潮兴街,总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前后一共有六进,可谓“庭院深深”。宅子分成了前后楼,前楼建于1929年,是三层的骑楼式建筑,后楼是后来加建的,是四层的叠楼。两楼各有三进,中间由一个天井连通。叠楼北侧原本还建有一座书斋楼,位于飘香小食店后面,现已坍塌。
别墅的骑楼,和小公园很多骑楼一样,都是西式风格中融合了不少中式元素。像西式的壁柱、立柱、内凹阳台等等,上面的浮雕装饰,描绘的却是中国古典戏剧故事,或是传统的祥瑞图案。由于别墅的主人是越南侨商,当年越南属于法国殖民地,因而这座骑楼也具有一些越南法式元素。
别墅在西式风格中融合了不少中式元素。
杜洁惠女士出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是这座别墅的第五代后人,小时候与祖母居住在这里。她的闺房就在临国平路的骑楼二楼左侧房间,房间有两扇木质百叶窗,如今还完好保存,只是少了些许色彩。在杜洁惠的记忆中,百叶窗是粉蓝色的,别墅的外观色彩也比如今修缮后的样子还要丰富一些。
第五代后人杜洁惠当年闺房的两扇木质百叶窗如今还完好保存。
杜洁惠告诉记者,别墅正门原来有一块匾额,上书“荫松别墅”四字。取名“荫松”是因为杜氏先祖杜寿泰别号“松南”,后辈为纪念他创业并福荫子孙后代的功绩而命名。据老辈人的描述,骑楼的一楼并没有像现在这样隔断,从中间两扇大门进入就是客厅,客厅中放着两排酸枝家具,中间摆着长几,上方挂着横幅大字“国泰民安”,横幅下面挂着画像。杜氏族人都住在二三楼,楼上两侧是一间接着一间的房间,中间是公用的客厅,经过天井回廊可以走到后楼,后楼的四楼是祖公厅,是家族祭祀的地方。平时族人喜欢围坐在天井回廊聊家常、做女红,孩子们在这里读书玩耍。老屋通风设计合理,冬暖夏凉,非常舒适。
天井处于前后楼中间,形成一个四方形空间直通天面。据杜洁惠描述,骑楼的天台曾经是一处美丽的空中花园,有莲池及各种植物。如今的天台已被改造为茶座,虽然也有不少花花草草,但已不再是当年的花花草草。
从前楼天台望向后面叠楼,已难寻觅当年精致的样子。
前后楼如今已被隔断,从前面的骑楼无法走到后面的叠楼。登上前楼的天台,可以望见后面的叠楼,叠楼因久无人居住,年久失修,已难寻觅当年精致的样子。俯看天井,杂草蔓延,也无法看到当年天井中那口供杜氏家族共用的水井。从老潮兴街绕到别墅的后侧,仍可以看到四层叠楼的全貌,叠楼保留了中式为主的建造风格,屋顶是中式斜坡顶,虽然外墙斑驳,但其二三层正中各有一扇大八角窗,仍残留着木圈玻璃窗门,依稀可见当年富丽堂皇的模样。
从老潮兴街走到别墅后侧,可以看到四层叠楼的全貌。
建筑中西合璧极具“小公园特色”
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青委会委员陈斯楷对近代潮汕华侨建筑非常感兴趣,她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侨宅爱好者组成一个团队,业余时间进行探寻和研究,对各种类型的华侨建筑风格如数家珍。
当她发现荫松别墅时,一下子就为这座精致又充满韵味的侨宅深深吸引。她告诉记者,荫松别墅既采用了西方建筑文化的形式,又保留了中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极具“小公园特色”的中西合璧商埠建筑。临街是西洋风格的骑楼,内部又保留了天井,可以采光、通风、传声;外立面采用巴洛克装饰风格,内部设计又蕴藏了传统文化的韵味。例如,原来的天井贯通到别墅的天面,井壁四边围作四个半圆形莲池,池中养鱼,四面池壁分别镌刻了“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足见主人家的风雅。屋顶的山花两面都有传统祥瑞的浮雕图案,外侧为福禄长春图,内侧为童子捧轴图,童子捧轴图中有篆书题写“福星高照”,犹如中式照壁。
别墅位于小公园商圈,离小公园亭只有几步之遥。
陈斯楷说,通过翻阅团队成员十年前拍摄的照片,以及对照2015年前的街景图片,他们发现别墅修复前的百叶窗涂漆着浅浅的粉蓝色。百叶窗是适应东南亚湿热气候的产物。浅蓝色最初流行于法国殖民地时期的越南建筑,后来传遍东南亚,被旅居东南亚一带、特别是越南的华侨带回到故乡的建筑中。侨宅上浅蓝色的百叶窗,颇具浓郁的越南法式风情,留下了华侨漂洋过海的印迹。
这座充满韵味的侨宅是一座极具“小公园特色”的中西合璧建筑。
华侨故事
抱团发展 海外创下杜氏企业
荫松别墅的主人杜氏家族是一个典型的华侨家族。第一代先祖杜寿泰在十九世纪后期前往越南,他刻苦耐劳,白手起家,积累了第一桶金之后开始自主创业。杜氏家族企业在越南南部的西贡及中部的岘港、新洲经营百货、锡箔等行业,商号“泰兴行”和“泰源号”,在越南的老一辈潮侨中颇有名气。
杜氏家族来自澄海塗城(今汕头市澄海区莲上镇涂城村),第一代祖先杜寿泰下南洋时选择前往越南,与塗城一位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有关。
根据乡土文献《涂城春秋》记载,塗城土地较为贫瘠,早先就有大批村民逃荒到海外谋生。陈斯楷介绍说,1841年出生在越南西贡的杜有芳是在西贡的“塗城三代”混血儿,后来加入法国籍,曾被法国殖民当局任命为南圻总督。早年下南洋的华侨,一般都选择抱团发展,选择前往同宗人聚集的地方。因为有杜有芳这座“靠山”,不少塗城人下南洋首选越南。杜有芳在任期间也积极维护当地潮人的合法权益,使族人的业务不断发展。直到1955年前,西贡有一条“总督芳街”,是当地华侨为纪念杜有芳而命名的。此外,很多塗城族人还在湄公河上的繁华港口班迭密县聚集经营小货船生意,班迭密港因而有了“杜厝港”的别称。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杜寿泰选择前往越南西贡,开始他的华侨生涯。杜洁惠告诉记者,杜寿泰虽然选择前往族人聚集的西贡发展,但也没能走捷径发财致富,一开始也需要从雇工做起。传承了塗城人经商天赋的杜寿泰很快在这里站稳脚跟,从锡箔行业起家,后又扩展到百货、矿业等行业,创建了“泰兴行”“泰源号”等商号,慢慢发展成颇有规模的杜氏家族企业。
人丁兴旺
民国时已用上电灯电话
像很多华侨家庭一样,杜氏家族成年男丁在越南发展事业,女眷在家乡操持家族事务,照顾未成年子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杜氏家族企业发展势头迅猛,加上涂城治安不太好,家族成员曾遭绑架,为了家人的安全,于是决定在热闹繁华的小公园街区置业建屋。
杜氏家族一开始选址在五福路建了一座骑楼,该骑楼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是一座全阳台式外立面建筑,如今保存较为完好。不久后,由于家族人口增加,又再选址在附近的国平路兴建了荫松别墅。两座宅第建成之后,在涂城的家族成员就全部迁至汕头定居,完成了整个家族城市化的转变。
据杜氏后人的回忆,早在民国时期,别墅内已经用上电灯、电话、自来水。家族人丁兴旺,加上各房佣人,别墅里最高峰时生活着近百人。由于成年男子都到南洋谋生,宅子里都是女人和孩子,但这些女主人都知书达礼,担负着培育后代的重任。
杜洁惠回忆说,大家庭保留了许多潮汕传统习俗,小孩们在传统文化熏陶中长大。在她的童年时期,“时年八节”的各种民俗活动一个接着一个,最好玩的当数每年的元宵节和中秋节了。
元宵节的时候,家族中大人早早就准备好制作花灯的材料,为花灯题诗作画。元宵节那天,家族的小孩子们人手一盏灯笼,一人挨着一人赛花灯,从一楼的楼梯排起,一直排到二楼三楼,场面非常壮观。而到了中秋节,天台上摆了很多方桌,连成一大片,各家摆上月饼、月糕、各种水果,一起拜月;最好玩的是各家的月糕上的图案各不相同,有小兔、小鹅、小龟等各种动物,大的月糕甚至还有嫦娥奔月的图案,大家会互相比拼谁家做得更好看。
配建书斋楼
专供家中孩子读书
杜氏家族非常重视后辈的教育,当初建别墅的时候,就配套建设了一座书斋楼供家中孩子读书,杜家的女主人担负着培养后代的责任,个个颇有才情。在杜洁惠记忆中,祖母是一位满腹诗书的大家闺秀。那时已是解放后,书斋楼被挪为它用,但宅子里有很多描绘古代故事的装饰画,祖母会指着每一幅画讲故事给她听。而“古诗竞赛”则是家族的一项娱乐活动,大家没事就凑在一起比赛吟诵古诗词,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文化熏陶。
杜洁惠说,从先祖杜寿泰的第三代算起,家族成员大多接受过高等教育,有不少还出洋留学,特别是解放后,长辈中当医生、教师、工程师、艺术家的很多。正是注重教育的良好家风,使这个从商业起家的华侨家族,渐渐成为书香世家。
分享到:
扫一扫手机打开当前页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头市政协委员会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