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届三次会议

大会发言——在加快汕头市农村城镇化建设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政协汕头市委员会门户网站http://stzx.shantou.gov.cn 来源:政协汕头市委员会 提稿时间:2005-03-05

  目前,汕头市已基本形成等级优化、职能互补、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中心城区的地位得到加强,辐射作用有所增强,市域城镇连绵区也已初步形成。全市建制镇以上城镇共有36座,人口340.12万人,其中,大城市1座,小城市2座,中心镇12座,基本形成了以中心城区为龙头,南澳为前沿,潮阳、潮南和澄海为两翼的城镇布局结构,涌现出峡山、和平、两英、莲下、外砂等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高的中心镇。据有关部门估计,汕头市目前城镇化的程度和全国平均水平大致相当,但要赶上并超过全国平均发展速度还有相当难度。新设立的潮阳、潮南、澄海区的基础设施相对还比较落后,要加快推进城镇化,实现市域的一体化,就必须千方百计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才能解决城镇化发展的“瓶颈”问题。为此,我们建议政府在加快汕头市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中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制定城镇化战略。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城区,其功能和作用不同,各类城区应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就汕头自身特点和目前的发展阶段来看,可通过极点带动加快推进城镇化。即通过完善中心城区和澄海、潮阳、潮南区所在地,以及各中心镇的功能,引导生产要素向各中心集聚,形成梯次分明、分工明确、功能协调的经济增长极点,以点带面,强势发展。如凭借澄海的玩具行业、峡山的文具用品、两英的针织服装、陈店的文胸内衣制造业等区域经济支柱产业率先发展,形成各具产业特色的经济强镇,使之成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的生力军。因此建议政府需把发展重点放在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使各类城市相互依托、相互推动、协调发展。
  二、狠抓产业集群,形成城镇持久发展的生命力。城镇的发展必须以产业的发展为依托,抓住已经和正在形成的特色产业,一业为主、多业驱动,使城镇的发展壮大得到有力的经济支撑。如潮南区司马浦镇华里西村是远近闻名的丝花制作专业村,全村人口7800多人,有丝花生产企业70多家,几乎户户都在从事丝花制作,或搞家庭作坊,或合作办厂。去年仅丝花工业产值就达3.2亿元,占全村工业产值的84.2%。人均收入达4600多元。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产业聚集,广大农民转变为工人,还吸引了近万名外来工。产业集群的发展,可以促进企业相互协作,形成网络,产生规模经济,不断完善产业链,从而带动人口及商业网点的集聚,同时促进了供电、供水、通讯和金融等服务业的发展,推动城镇化的进程。
  三、加强环保建设,保障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城镇建设要走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之路,如去年底被国家信息产业部列为“全国废旧电子信息产品拆解处理示范工程”的潮阳区贵屿镇,2003年该镇废旧电子电器及塑料回收拆解加工行业产值达6亿多元,占全镇工业产值的90%,交纳税收800万元,占工商税的90%以上。拆解业的繁荣,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自发的低成本的不计后果的拆解业在给贵屿带来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必要的污染防治措施,大量采用焚烧、酸洗等方法提取重金属,废气、臭味、废液使当地的环境秩序和生态呈恶化状况。所幸的是目前省环保局已同意在该镇设立粤东国内废旧电子电器拆解中心,省政府也已把贵屿申报为全国再生资源产业化基地试点,使贵屿拆解业有望得到规范和升级,为解决该镇的环保问题带来生机。目前,无害化拆解已成为贵屿未来发展的关键。因此,必须在政府的引导下,把污染性的作业集中处理,配备相应的环保措施,引进国外先进的工艺、环保设施,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整治力度,才能保障该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疏通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流动和迁移渠道。长期以来,户籍管理制度强制性地把农村人口固定在他们祖辈生活的地方,这种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严重阻碍着农民进城进镇,不打破这种现状,就难以提高城镇化水平。因此,建议政府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科学合理地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努力建设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并改革相应的户籍政策,加快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的步伐。

[发言者系市政协常委,民建市委会副主委,汕头超声电子(集团)公司高级工程师]

分享到:
扫一扫手机打开当前页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头市政协委员会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