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领导重要文稿

努力建设文化强市 全面推动科学发展

政协汕头市委员会门户网站http://www.stzx.gov.cn 来源:政协汕头市委员会 提稿时间:2010-07-26
李 锋
同志们:
  这次市委全会的主题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总结近年来我市文化建设工作,审议《中共汕头市委、汕头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文化强市的意见》,明确文化强市建设的目标任务,以时代文化精神为引领,着力破解阻碍我市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思想障碍,优化提升城市发展理念,推动我市科学发展上新水平。下面,我受市委常委会委托,讲两点意见。
  一、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刚刚闭幕的省委十届七次全会,是我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战略部署,加快文化建设,推动全省科学发展的一次重要会议。以全会形式专题研究部署文化建设问题,在我省尚属首次,这表明省委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汪洋书记代表省委常委会所作的主题报告,站在全局、战略和时代的高度,以新的发展观和文化观,精辟论述了建设文化强省的极端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深刻分析和总结了广东文化资源、禀赋和特征,深刻指出了广东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这一当今中国时代文化精神的杰出代表,深刻揭示了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关系和先进文化精神对时代进步的巨大引领作用,明确了文化强省建设的总体目标、战略定位和重点任务,充分体现了省委率先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示范区的远见卓识。华华省长对全会进行了总结,提出了贯彻落实文化强省建设的具体要求,分析了全省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部署下半年的经济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省委全会审议通过的《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描绘了我省建设文化强省的宏伟蓝图,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这次省委全会为我市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省委全会的精神实质,把握大势,与时俱进,肩负起建设文化强市的历史使命。
  首先,建设文化强市是弘扬时代文化精神,在改革发展大潮中奋勇争先的时代要求。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证明,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已经成为时代的文化精神,它使中华民族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大家知道,汕头是近代以来我国重要的对外通商口岸,随着西方的文化思潮大量登陆汕头,中西文化的激荡交融,使汕头文化既传承了潮汕传统优秀历史文化,又博采各种先进文化思潮之长,形成了“开放兼容、创新争先”的文化特质,涌现出一批文化先驱和先进思想。如著名教育家丘逢甲在汕头创办了广东第一所新型学校——岭东同文学堂,左联著名女作家冯铿在汕头完成了她思想的升华,中国进步电影先驱蔡楚生在汕头组织白话剧社,就是典型代表。这种文化特质,引领和推动了近现代汕头民族工商业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小公园“四永一升平”的商业街、融合中西方建筑风格的骑楼,就是典型标志。当时的潮汕铁路、电灯公司、电厂、自来水公司等民族工商业领中国风气之先,勇立时代潮头。不足百年时间,汕头从一个海边渔村发展成为一座商业之盛曾居全国第七位,港口吞吐量曾居全国第三位的新兴港口城市。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汕头的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全省的领先地位。改革开放30年来,汕头作为我国首批四个经济特区之一,也曾为全国全省改革开放事业、为奠定“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文化精神作出积极贡献。
  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进一步弘扬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文化精神,更是汕头推动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强大精神动力。
  其次,建设文化强市是遵循客观规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党的十七大提出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战略部署。“四位一体”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体,既紧密联系,又相互作用,不可分割,不可偏废。文化可以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为政治建设提供强大的支撑,为社会和谐发展打牢坚实的基础。因此,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我们把文化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全市发展全局,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如果没有雄厚的文化软实力作支撑,城市发展就会在未来的竞争中丧失优势,经济发展将难以持续,社会发展将难以和谐,科学发展也就难以实现。
  第三,建设文化强市是擦亮特区招牌,提高区域中心城市凝聚力、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的迫切要求。文化是现代城市提高综合竞争力的优势资源和内在动力。对照建设先进文化的要求,我市文化发展中仍存在不少突出问题。一是文化形象亟待提升。汕头人有着刻苦耐劳、自强不息,诚信崇义、团结互助,崇文重教、奉献社会,重商务实、拼搏进取等正面形象,但在全国全方位改革开放和兄弟城市加快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的改革创新、开放包容等文化精神却在逐渐弱化,在一些方面的负面影响正越来越损害着汕头的对外形象。二是文化局限性亟待克服。汕头人传统的务实文化、重商文化,在农业经济时代创造了许多先进经验,但也容易产生重实利轻人文,重经验轻理论,重眼前轻长远,重通俗轻经典的倾向。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趋利避害,突破局限,提升汕头文化的品质,是对我们的一大考验。三是文化基础建设亟待加强。我们的文化设施水平还不高,城乡文化设施建设不均衡;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不够,文化发展活力不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质量不高,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较低;高端文化人才缺乏,文化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等等。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着力解决。
  第四,建设文化强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内在要求。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日益交融,在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的同时,文化的经济功能明显增强,经济的文化含量不断提高,文化对经济增长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贡献越来越大。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当前,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文化产业所具有的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促跨越、可持续的独特优势,值得我们高度重视。比如,澄海的奥飞动漫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家公司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动漫第一股,其成功经验就在于顺应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时代潮流,采取“动漫+玩具+媒体”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大大提高产品的文化含量、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总结我市的文化建设和发展,应该说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了较好成效。主要体现在:一是和谐社会的共同思想基础逐步巩固。新时期汕头精神得到发扬,市民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进一步形成,文明城市、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蓬勃开展,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推进。二是文化事业建设取得新进展。基本形成市、区(县)、街道(镇)、社区(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市图书馆新馆、市博物馆新馆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建成投入使用,公共文化服务日益丰富,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活跃。文艺舞台不断繁荣,潮剧、潮州音乐等潮汕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发扬,一批文艺精品获得国家和省的奖励。连续三届成功承办我国最高规格、最大规模的国家级美术作品展览,开创了全国地级市的先例,充分显示了我市美术界的雄厚实力。“南澳Ⅰ号”古沉船等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三是文化产业发展较快。初步形成动漫玩具、光盘音像、印刷、文具等四个文化产业集群,成为全国工艺玩具、印刷包装、可录光盘和文具生产基地。去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8%以上。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明显增强。四是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拓展。以潮汕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得到加强,已与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文化交流关系,实施了一批交流项目,建成文化交流合作示范点,文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广大文化工作者和社科理论研究工作者辛勤劳动、默默耕耘和全社会各界人士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广大文化工作者和社科理论研究工作者,以及大力支持汕头文化建设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时期。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大的力气,拿出更有力的举措,着力提升文化实力,努力建设文化强市。这次提交全会审议的《关于建设文化强市的意见》,对我市建设文化强市的各项工作作了全面部署,请大家认真审议,会后将根据大家审议的意见作进一步修改后下发,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这里重点强调几个问题。
  (一)明确建设文化强市的总体要求和目标原则
  按照省委关于建设文化强省的总体部署,我市建设文化强市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新要求新部署,大力弘扬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文化精神,把汕头建设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特区文化城市和潮汕文化的聚集地,形成具有中国气派、特区风格、汕头特色的现代文化体系,为我省率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示范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按照这一总体要求,力争经过十年的努力,各项主要文化指标进入全省前列,最大程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成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生活丰富、文化辐射力强、文化形象好、公民素养高,现代开放特质鲜明的文化发展新格局。为此,必须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遵循文化建设的客观规律,激发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坚持近期工作与长期任务相统一、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统一,树形象引领方向,强事业保障民生,壮产业提升实力,促改革激发活力,聚人才支撑发展,增交流扩大影响,努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扎实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发展
  建设文化强市,是一项系统工程,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我们要从实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明确工作重点,选准主攻方向,扎实推进,务求实效。
  一是继续发扬特区精神,提升汕头文化形象。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文化精神来统一全市上下的思想认识,继续发扬特区创办初期那种“敢闯、敢冒、敢试、敢为天下先”,“杀出一条血路”的改革精神,那种面向世界、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那种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创业精神,以“特”的思考和“特”的举措,规划建设特区城市文化地标,打造特区城市亮丽名片,引领特区城市神形合一发展,提升汕头良好形象。优先发展教育,发挥教育在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上的基础性作用,以教开智,以文“化”人。加强科普教育,大力开展优秀文艺精品巡演活动,不断将文化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办好汕头国际潮剧节、汕头国际民间音乐节、汕头旅游节等有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形成品牌效应。以创建文明城市为抓手,全面提高市民综合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力争尽快进入全省全国文明城市行列。
  二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重点加快建设汕头美术馆,加强各区县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未达标文化站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按要求全部达到国家和省的标准。注重开展好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机关文化、企业文化、乡村文化、外来工文化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做好潮汕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深入挖掘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在城乡规划建设中注重保护好汕头历史文化风貌,加快做好“小公园”的保护性改造;推动潮汕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力争打造成国家级、省级文化生态试验保护区,让历史文化的见证物成为子孙后代永续的精神财富。大力扶持和促进文艺精品创作,带动文学艺术繁荣发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制定实施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认真做好“南澳Ⅰ号”水下考古抢救性发掘和研究,争取建设省级水下遗产保护中心。
  三是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按照区域中心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空间需求,加快文化科技创新,大力发展各类文化制造业、文化商贸业和文化生态旅游业,培育发展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文化产业布局优化、结构升级、集聚发展。重点构筑金平、龙湖印刷包装产业集群,澄海玩具动漫产业集群,潮阳光盘音像产业集群,潮阳、潮南文具产业集群,濠江、南澳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培育特色文化产业,打造现代文化品牌,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文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文化电子商务,积极开发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市场,培育版权、资本、人才、信息、技术等文化要素市场,发展文化中介行业。继续办好中国澄海国际玩具礼品博览会、中国(汕头)文具博览会、中国(汕头龙湖)书画艺术产品交易会等文化会展,打造文化产品展示交易平台,推动文化消费和文化贸易,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四是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汕头是经济特区,又是全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推动文化行业政企分开、管办分离。简化创办文化企业、举办文化活动、开展文化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的行政审批事项。加强文化资产和经营收益管理,建立健全文化产业统计制度,健全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创新文化单位运行机制,推动文艺团体资源整合,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创造力的综合性文艺团体,激发文化发展活力。建立文化产权交易平台和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促进文化与金融对接。创新文化人才工作机制,探索实行党政人才、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文化专业技术人才交流和挂职锻炼制度,推进人才合理流动。用新的体制机制培育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促进文化人才集聚发展。
  五是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提高特区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发扬开放兼容、创新争先的文化特质,大力推广普通话,鼓励干部群众学习外语,提高对内对外沟通交往的能力,营造适合不同人群的思潮互相激荡、不同文化共生共存、不同思想相互碰撞的社会氛围,建设多元的特区先进文化。充分利用汕头丰富的人文资源、文化品牌以及地处东南沿海、与港澳台来往便利、海外潮人逾千万的地缘人缘优势,进一步拓展与港澳台和国外多边文化交流合作。积极开发和巩固潮剧、潮乐在东南亚等国家的演出市场。争创一批省级粤港澳文化交流合作示范点。利用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国际潮青联谊年会、山洽会、侨博会、潮商大会等重大活动,广泛宣传汕头特区文化精神和城市形象。培育一批外向型文化出口企业和产业基地,鼓励文化企业产品和服务出口。加强对外媒体建设,鼓励和支持各类文化团体积极参与国内外各类文化交流活动,提升汕头对外文化形象,增强海内外汕头人的文化认同感和心灵归属感。
  六是重视社科理论研究工作,打牢科学决策的智力基础。社会科学研究是党政领导机关进行科学决策的信息、知识和智能基础。我们的工作实践要有理论来指导,才有大方向,才不会走弯路。要高度重视社科理论研究,整合社科资源,发挥高校、社科联、党校等社科研究单位和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等民间研究机构的作用,建设理论研究阵地,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积极开展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在今年适当时候,举办纪念汕头开埠150周年研讨活动,推出一批社科研究成果,活跃社科理论研究气氛,加强理论创新,为汕头加快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三)形成建设文化强市的强大合力
  建设文化强市是各级党委、政府的共同责任。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狠抓任务落实,提供切实保障,全面掀起文化强市建设高潮。
  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树立抓发展必须抓文化、抓文化就是抓发展的观念,增强建设文化强市的责任意识和机遇意识,切实把文化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同步检查、同步考核。市委、市政府成立文化强市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各区县也要相应成立工作机构。要建立文化事业发展听证和咨询制度,开展文化建设咨询研究,推进文化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把文化发展目标纳入综合考核体系,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实绩的重要内容。
  二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文化建设政策和《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制定必要的扶持措施,确保文化强市工作健康有序发展。努力增加投入,改进投入方式,形成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使文化建设的投入每年都有所增长。在税收、金融、土地、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出台切实可行的扶持保障措施,积极营造有利于文化建设发展的良好环境。
  三要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党委宣传部门协调指导、政府主管部门具体实施、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各级宣传文化部门是建设文化强市的中坚力量,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当好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其他部门要把支持文化建设发展作为一项重要职责,明确工作目标,理清工作思路,发挥职能作用,提供保障条件。社会各界也要主动参与,密切配合,努力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文化精神为引领,提升特区城市发展理念,加快建设幸福汕头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文化也是一个地区、一个城市实现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动力。而人文精神是文化的核心和本质,城市人文精神是城市的历史文化、城市建筑风格、城市形态格局,以及城市市民的价值观念、思想情操、法治观念和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当今时代,城市间的竞争不仅体现在物质财富的竞争上,更体现在城市人文精神的竞争上。人文精神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建设发展强大的引领和推动力量。
  然而,大家是否意识到,汕头目前的发展状况,是不是亟需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文化精神来引领呢?这里给大家通报一些情况。2009年全省市厅级党政领导班子落实科学发展观考评结果,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实绩考核得分排序,汕头排在倒数第5名,列第17位,比2008年倒退4位。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生态环境四个分项考核指标中,汕头经济发展排在全省倒数第6名,列第15位,与2008年持平,但得分率下降1.46;社会发展排在倒数第3名,列第19位,比2008年下降2位;人民生活排在倒数第1名,列第21位,比2008年下降6位;生态环境排在第7名,与2008年持平,但得分率下降2.74。这是不分区域的排名情况。在分区域的考核排名中,全省21个市分成都市发展区、优化发展区、重点发展区和生态发展区四种类型,汕头属于12个重点发展区城市之一,考核排序排在倒数第4名,列第9位,比2008年下降4位;在四个分项考核指标中,经济发展排在第6名,社会发展排在倒数第2名,人民生活排在倒数第1名,生态环境排在第2名。从省的考核情况来看,我市的发展状况不但远远落后于珠三角地区,而且越来越被粤东西北的其它城市所赶超。这与特区城市、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极不相称。
我们再来看看今年上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我市的主要经济指标虽然均实现了两位数增长,但都未能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许多指标的增速都低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在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中,我市的GDP增速倒数第一,第二产业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倒数第二,出口增速倒数第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倒数第四,第三产业增速倒数第    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速倒数第七,这样的发展状况同样很不乐观,形势十分严峻。
  文化决定思想,思想决定观念,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汕头有着悠久的历史、优美的环境、聪明的人民,还是全国首批经济特区之一,具备这样良好的发展条件和基础,却出现今天这样的落后局面,难道不足以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是什么原因阻碍我们发展,束缚我们发展?主要根源就是我们思想落后了,观念落后了。深层次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在思想观念、发展理念、精神状态、体制机制、工作作风、法制建设等方面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甚至有些同志已经忘记了汕头还是特区,导致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文化精神在弱化,开放兼容、创新争先的文化特质在淡化,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在退化,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勇气在消退,思想上、措施上、行动上停滞不前,在困难和问题面前等待观望、患得患失,不敢突破陈规,不敢承担责任。实践证明,一个没有先进文化作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是不可能有快速发展和持续竞争力的。如果没有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文化精神作引领和支撑,我们将会继续错失发展良机,在激烈的竞争中陷入更加落后的被动局面。
  面对当前的严峻挑战,我们要敢于面对现实,正视问题,认真查找差距,深刻剖析原因,把问题找准,把差距找准,把原因找准。我们应该承认落后而不甘落后,变压力为动力,提振信心,振奋精神,敢于瞄准先进城市,勇于争先创优,在赶超先进城市上下功夫,奋起直追。应该看到,我们是经济特区,有先行先试的试验权,有改革开放三十年积累的物质基础和人才基础,有丰富的民资民力、侨资侨力,经济社会发展中也还有很多亮点和增长点。只要我们善于向先进城市学习,以特区的标准要求自己,以凤凰涅磐、壮士断臂的勇气和决心,发扬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文化精神,发扬开放兼容、创新争先的文化特质,作为我们推动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最有力的精神动力,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理念,明确发展目标,完善发展措施,凭我们汕头人民的聪明才智,相信我们完全能够推动汕头跨越发展,再创汕头新辉煌,建设幸福汕头。
  为此,必须重点在以下几方面工作下功夫。
  (一)提升现代城市发展理念,探索特区城市发展新模式。换一种思路看待汕头人多地少的特点,从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小商品经济意识、小市民意识的思维定式中解放出来,转化为现代城市发展理念,我们就能够发现,汕头城市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完全有条件实现城市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第一、高标准规划建设特区城市,加快城市空间和功能的战略性优化。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龙头,对城市建设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城市规划理念直接决定着城市的发展方向。我们要树立超前意识和前瞻意识,把城市总体规划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海洋功能区规划,以及各项交通、教育、卫生等专项规划和历史文化传承有机结合起来。以高水平的城市规划引领城市建设、产业发展,集聚优质资源、改善人居环境、强化竞争优势,充分体现特区城市现代科学发展理念。同时,要严肃规划的权威性,规划一旦通过程序法定化,就具有刚性的法律性质,任何人都不能随意改变。
  第二、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加快城市建设发展。经营城市是广泛运用市场机制和经营谋略来配置城市资源,优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发展的观念与行为方式。面对有限的财政收入和城市建设巨大的资金需求之间的矛盾,我们要突破传统思维方式,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集中财力保民生,通过多种融资渠道来解决城市建设资金问题,也就是要运用市场运作机制和资本运营观念,整合盘活城市各种优质资源,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建设,闯出一条现代化城市建设路径,实现城市建设良性循环发展。比如,把土地储备、招商引资、城市开发、资金筹措等工作有机整合在一起,建立起科学、高效、可操作的投融资平台,利用财政杠杆和金融手段,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形成多元投资格局,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做到走活投融资平台一颗子,带活全市建设发展一盘棋。
  第三、实施“引大扶小”发展策略,增强城市集聚辐射能力。加快汕头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方针,让一切有利于发展的资金、技术、人才充分涌入,让大中小企业的创造力充分迸发。一是要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理念,千方百计引进大的战略投资合作伙伴,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公益项目建设、大型工业项目和服务业项目建设。二是要高度重视本地民营企业,充分认识民营经济的主力军作用,完善扶持政策措施,为民营企业加快成长注入活力。比如,加快推进民营企业发展空间平台和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建立融资担保体系,健全行业服务体系,促进优势企业上市融资,做强做大,做精做专。三是要转变招商引资方法,改变那些只注重表面轰轰烈烈、热热闹闹,而无实际内容的做法。带着项目上门招商,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坚持不懈,必定能引进适合汕头实际的项目,提升汕头的产业发展水平。
  第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汕头加快发展的动力和引擎。最近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汕头列为重点开发区域,这是汕头加快发展的良好契机。我们要积极主动争取国家、省的支持,着力谋划汕头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创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路子,实现跨越式发展。比如,正在规划建设的濠江新城,要以更高的起点和标准,更大的气势和魄力,把规划建设扩大到整个南区,引进战略投资者,一步到位把南区规划建成现代化海滨新城,使之成为全国新城建设的典范;一步到位从体制机制上转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之成为推进城市化进程和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典范,全面推动汕头加快城市化进程。
  第五、大力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区域发展格局。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扩大投资拉动,更是发挥汕头区域中心城市作用的关键。要创新工作思路,从粤东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高度规划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竞争力。比如,港口是汕头的优势资源,加快推进以港兴市发展战略,就必须整合珠池港区等现有的小港口资源,引进战略合作伙伴,集中力量建设广澳港区,把广澳港区做强做大,早日实现亿吨大港的目标。而置换出来的珠池港区等,又可以通过整体规划,调整功能,通过投融资平台,筹集到大笔资金,迅速解决我市当前财政困难的问题,而且能够优化中心城区布局,加快建设拥有纵深内海湾的生态型海滨城市,一举多得。对于东部城市经济带建设项目,也要以引进战略合作伙伴的思路加快推进。对在建的基础设施项目,各责任单位要进一步加快推进。对尚未开工建设的项目,要落实责任,明确要求,全力推进。
  (二)大力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性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要求,是汕头打造区域中心城市的必由之路。要把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化;实施传统优势产业提升计划,推动支柱产业高端化;实施现代服务业提速计划,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真正做到在“加快”上下功夫、在“转变”上动真格、在“发展”上见实效。
  第一、从增量和存量上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根据汕头市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和资源禀赋,认真做好“十二五”规划的论证编制工作。注重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和选择,与周边城市形成错位发展、差异化发展。发挥后发优势,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先机,大力发展海洋生物、生物医药、环保、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利用现代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建设若干个企业共享的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提高纺织服装、工艺玩具、化工塑料、食品医药、机械装备、印刷包装、电子信息和音像材料等传统优势产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走高端化发展之路,促进传统优势产业高级化。
  第二、调整优化产业园区功能布局。按照全市一盘棋的产业发展思路,引导整合全市产业园区资源,理顺各个园区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定位和管理体制,以功能布局引导产业布局,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功能区。今后的招商引资项目,都要进园区,不能再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老路,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从全市统筹发展的角度,支持保税区、高新区转型升级,充分发挥保税区、高新区集聚现代物流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功能作用,服务全市,辐射粤东。工业经济带要适当调整各种功能区的产业布局,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集聚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集群。
  第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发达是区域中心城市的重要标志。要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成为主导产业。着力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商务会展、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努力打造粤东现代物流中心、金融保险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和商务会展中心。着力发挥商贸、科教、卫生等服务业基础较好的优势,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加快推进大型商贸中心和相关专业市场建设,加强商业网点规划布局,鼓励发展社区服务业,构建区域性商业网络。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业,进一步规划建设粤东最大、最好的学校、医院和文化设施,形成区域教育、医疗和文化中心。着力推进服务业对外开放,积极落实CEPA下国家批准的服务业对香港、澳门开放在广东先行先试的政策,积极吸引港澳台高端服务业来汕投资发展,迅速提高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增强区域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
  第四,努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重要手段,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要大力支持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加大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和应用,支持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解决关键技术难题,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构筑若干个信息、技术服务平台,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服务。加大保护知识产权力度,严厉打击盗版、侵权等违法行为,创造一个自主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拓宽企业自主创新的融资渠道,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自主创新。鼓励科技人才以成果、专利入股参与分配,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力。
  (三)深化综合配套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务必带头弘扬先行先试、敢闯敢试的特区精神,用好特区立法权,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力度,为汕头新一轮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第一、加快改革行政管理体制。以濠江区作为大部制改革试点,创新行政管理体制。高标准高要求进行科学、系统的机构设计,与正在铺开的事业单位改革联系起来,大力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机构改革要一步到位,在学习借鉴深圳模式、顺德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继续深化,大胆探索,做得更加到位,闯出新模式、新经验,使汕头成为全省、全国办事效率最高、服务质量最好的区域,全面改善发展环境。
  第二、积极创新工作运行机制。市直机关机构改革上半年已经告一段落,体制已经相对稳定,当前重点要在工作机制上进行创新。要切实理顺各种工作机制,加强各部门的配合协作,形成一整套畅通、高效运行的工作流程,推动各项工作顺畅开展。比如,加快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就要把优先发展城市公交上升到立法层面,制定一个既管当前又管长远的法规,依法推进;建立健全科学的交通管理机制,成立一个权威机构统一政策、统一推进、统一管理,解决“几张皮、各管各”的管理体制问题;完善城市公共交通专项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统一起来,调控好各种公交功能,预留好轨道交通用地,分清轻重缓急,分步实施;整合全市公交各种有形、无形资产,引进战略投资者,既体现政府主导和公益性,又推动公交运营的规模化和集约化;整合公交管理队伍,形成合力,完善城市交通综合执法,在短期内改变汕头城市公交落后面貌,切实解决市民出行难问题。
  第三、深入推进改革的系统性、配套性和实效性。围绕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统筹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力求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比如,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就需要开展城乡一体化的综合配套改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行政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社会保障、就业和收入分配制度等方面进行综合配套改革,创造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验做法。
  (四)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促进优质人才资源高度集聚。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城市的竞争最终取决于人才的竞争。要以完善政策、打造载体、提供平台、强化服务为重点,培育、选拔、吸引高层次人才,以高端人才的集聚加快推动汕头的现代化建设。
  第一、大力实施人才发展战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人才工作的决策部署,抓紧制定我市吸引、培养和使用人才规划,最大限度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一方面要从眼前为各类人才办实事入手,解决好各类人才的薪酬待遇和工作生活条件等问题。另一方面要采取有效的人才引进策略,在入户、子女上学、住房、税收等方面,制定一套实在管用、操作性强、更加人性化的措施办法,多渠道、多办法、多方式吸引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来汕投资创业。
  第二、探索建立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长效机制。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创造鼓励人才干好事业、支持人才干好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环境,用一整套开放、创新、法制的制度,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加大推进人才载体建设力度,制定鼓励国内外科研机构来汕创办研究院和研发机构,专业技术人才来汕设立技术平台的优惠条件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发挥企业在吸纳人才、培养人才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善于借用外脑助我发展。与汕头大学等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战略合作,借助他们的高端人才和智力,作为市委、市政府的脑库、智库。在宏观发展战略、微观产业发展等各个方面,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参谋和智力支撑,为地方经济和企业自主创新、技术研发、产品升级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加强政产学研合作发展,进一步聚合高端研发资源,探索优势互补与良性互动的政产学研创新体系新模式,促进政府、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联盟、产业联盟、标准联盟等形式的战略联盟,进一步推动技术创新与价值创造融合发展。
  (五)切实改善民生民安,全力解决热点难点问题。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城市发展,归根到底要落实到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改善提升上。树立正确的执政理念,努力实现让全体市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加快建设幸福汕头。
  幸福汕头,就是为汕头人民提供一种生活宽裕、精神富足、文化多彩、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城市环境,使生活在汕头的市民有一种心情舒畅、健康快乐的幸福感。建设幸福汕头,要站在群众的角度,倾听群众的意见,为群众利益着想,从群众利益着手改善民生,时刻把市民的愿望放在心上,把市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将实现和维护市民的幸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生活在汕头的人民对生存状态感到满意,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感到满意,对公平正义、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感到满意,对干部作风和机关效能感到满意,对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感到满意。为此,必须建立健全一套幸福汕头的指标评价体系,主要包括物质基础、文化内涵、生活品位、公平正义、制度保障、人文关怀等指标,确保把幸福汕头落实好、建设好。
  第一、把民生建设作为一切工作的“指挥棒”。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民生、围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来谋划、推进和考核,实实在在解决一些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事情,重点是解决当前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廉租公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民生社会文化问题。比如,我们既要规划建设大型医院,又要加快基层医疗卫生院、站建设,引导等级医院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康复中心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改革、改造,实施“院办院管”的运作模式,使患病群众就近享受高质量的卫生服务。发展教育也可以采用这种模式,推动加快普及高中教育,加强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学前教育等协调发展。
  第二、努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建立健全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来评价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底线均等”。
  调整财政收支结构,增加财政对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体育、公共交通和生活保障、住房保障、就业保障、医疗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坚持投入向农村倾斜、向基层倾斜、向落后地区倾斜、向困难群体倾斜,尽快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使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到广大人民群众。比如社会保障问题,在暂时难以达到发达地区保障水平的情况下,要想方设法确保全覆盖、均等化。同时,要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逐步改善公务员工资福利待遇,改变我市人民生活落后状况。
第三、高水平打造宜居环境。要处理好产业选择和生态保护的关系,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保持有序、理性的开发建设。比如南澳岛的建设,就要树立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南澳跨海大桥将于明年底建成通车,我们现在就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打造世界级著名海岛。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积极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促进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平安汕头、和谐汕头,为老百姓创造一个祥和有序的生产生活环境。
  (六)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为加快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当前,汕头正处在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激发广大干部想干、敢干、快干的良好精神状态,比什么都重要。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增强危机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求真务实,真抓实干。
  第一、切实提高决策力和执行力,创先争优、增速提位。坚持不懈抓好各级班子、干部队伍和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带领全市人民汇集智慧,同心同德,形成合力,加快发展。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新技术新产业的基础知识,努力转变知识结构,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树立科学决策意识,健全决策机制,完善决策方式,规范决策程序,强化决策责任,提高决策能力,保证决策的正确有效。要发扬特区“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和闯劲,用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工作,扑下身子干好工作。干,就是好干部;不干,再能说会道也没有用。大家千万不要抱着等待、观望的态度,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工作,各地各部门都要全力推进,扎扎实实抓落实抓执行。下半年的经济形势更加复杂多变,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改革意识、创新意识、效率意识,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超常规全力推进各项工作,确保圆满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要对照省的考评指标体系,按照市委常委扩大会讨论研究的满分标准、比照先进城市标准和恢复到2008年排位标准三种目标要求,以与特区地位相适应的标准和要求,将34项考核指标的工作责任分解落实到市的每一位班子成员,分解落实到各个区县和市直各部门,分解落实到每一个具体责任人,层层签订责任书,对外公布白皮书,向社会作出公开承诺,请人大、政协加强监督,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创先争优、增速提位竞赛活动,促进各项工作全面增速提效,确保在明年省的考核评比中赶超进位,以强大的执行力,迅速扭转我市落后被动的局面。
  第二、切实转变机关作风,营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以“正”为要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弘扬正气,公道正派,干净干事,这是每个干部安身立命的基础,也是干事创业的前提。要从加强清理小金库、统一土地资源管理工作入手,进一步端正党风、政风,以良好的党风、政风带动民风,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行政效率,建设阳光政府。从现在开始,全市各级机关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都要树立为基层、为企业、为群众服务的意识。不管碰到什么事情,对基层、企业和群众不能先说不,要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去想方设法,做到立即办、主动办、上门办、跟踪办、公开办,及时为基层、企业和群众排忧解难。要坚决杜绝与民争利,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要位置来考虑。今后如果发现有刁难企业和群众、与民争利、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影响政府形象、破坏投资软环境的人和事,不管哪个单位、什么级别,都要坚决查办。要以这次由市领导带队的“百人服务团”下基层、下企业,点对点、面对面为基层、为企业服务为切入点,建立健全改善投资软环境的长效机制,创建国内一流的优质投资软环境。
  第三、在干中考察干部,坚持选人用人的正确导向。改变汕头当前这种落后被动局面,关键在各级班子,关键在干部队伍。再好的思路,再好的制度,再好的措施,如果没有好的班子,没有好的干部队伍,也落实不了,实现不了。我们要在中央的干部政策指导下,在创先争优、增速提位的实践中考察干部、培养干部、选拔干部,给全社会一个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要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对那些实实在在的干,干出实效,干出成绩的干部,要大胆提拔使用;对那些不转变思想观念,不转换发展理念,光琢磨人不琢磨事,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干部,要坚决从现有工作岗位上换下来,不换脑筋就换人。同时,我们既要鼓励、督促干部干事,也要关心、爱护、保护真正勇于改革创新、一心为公的干部,营造一个鼓励改革创新、宽容失误、凝聚人心的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相信汕头有很多想干、敢干、能干的干部,随时都能充实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
  站在经济特区设立30周年的新起点上,推动汕头加快发展、跨越发展,建设幸福汕头,是当代汕头特区人肩负的光荣使命。我们必须跳出汕头看汕头,立足粤东看汕头,面向广东看汕头,放眼全国看汕头,融入世界看汕头,真正在思想上具备特区城市的境界,在工作上树立特区城市的标准,在作风上符合特区城市的要求,在发展上体现特区城市的水平,努力保持特区的品格、特区的风貌、特区的地位,把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过程,变成创造幸福、分享幸福、提升幸福的过程,从500多万汕头人民的福祉出发,全面推动汕头科学发展迈上新台阶。
扫一扫手机打开当前页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头市政协委员会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