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届四次会议
十二届四次会议
大会主要文件
大会发言
大会报道
专题座谈
媒体报道
图片直击
分组讨论
/stzx/sestpzj/tpzjqr.shtml
大会报道
用好侨资侨力 打造改革创新高地
政协汕头市委员会门户网站
http://stzx.shantou.gov.cn
来源:
政协汕头市委员会
提稿时间:
2015-01-27
[字体
大
中
小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本报讯 (记者林馥盛、陈冬琪 实习生石倩瑜)汕头特区因侨而立,因侨而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我市将以华侨试验区建设引领新一轮改革开放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引起热议,大家纷纷建议我市应在加快打造改革创新高地,建立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跨境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积极争取先行先试政策,最大程度放大国家、省优惠政策的叠加效应,贴近汕头实际、华侨实际,率先实现突破。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今年我市将紧跟时代改革创新步伐,直面社会各界和群众期盼,以建设华侨试验区为契机,通过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深化金融改革创新,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全面提升开放型、服务型政府建设水平,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资本内生动力。市人大代表欧先涛对此倍感振奋,他建议我市不仅可以借鉴省内的前海、横琴、南沙等新区、试验区的优惠政策,还应及时向中央政府申请一些特有的政策,加快试验区发展。同时,要加快试验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引进大型企业在试验区落户,尤其可作为其企业的总部来发展,并大力发展股权投资资金,扶持本地的企业与产业发展,大力引进互联网企业落户,拓展互联网市场。
作为市人大代表,魏育南也非常关注华侨试验区的规划建设,他告诉记者,试验区要发展关键是要改善汕头的城市管理,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特别是道路交通环境要有实质性改观,才能让投资者来得了,待得住,用好侨资侨力。市人大代表黄晓雯则认为,华侨试验区与其它的试验区、自贸区最大的差别在于“文化”二字。我市在建设中应该重视与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可实行“负面清单”等制度以及创新的机制体制让文化市场更加开放,并紧紧抓住中央扶持文化产业的政策,在税收上能争取到更多的优惠。同时利用华侨让本土文化走出去,把高雅文化引进来,让文化成为一种新的载体,延伸出更多的文化产品去发展。
不少市政协委员也对华侨试验区的规划建设出谋划策。市政协委员黄锐辉则表示,试验区必须多措并举,创新人才工作理念和机制。针对这些年汕头人才的流失现象,他认为,要激活现有人才库存资源,集智创业,并坚持依托重点项目引才、产业引才培养的思路,来完善人才扶持政策和人才服务体系。政协委员杜绍明认为,政府要切实做好试验区的规划工作,要以高标准、高起点的规划进行建设,可以考虑发展唐人街文化模式,完善基础设施,把试验区打造成为一种侨乡象征,一种文化符号。而汕头建设试验区需要大量的资金,则可以考虑组建股份制公司或发行地方债券的方式来运作,优先考虑让汕头本土的中小企业家自由认购原始股积累资金。
“政府工作报告中较大篇幅提及华侨试验区,代表委员也把目光更多的投向华侨试验区建设。”市政府副秘书长、华侨试验区(海湾新区)党工委书记吴先宏表示,“目前华侨试验区上下深感责任重大,正争分夺秒、充满干劲,全力做好华侨试验区的规划建设,不辜负社会各界及广大海内外华人华侨的期望。”他介绍,此前已经委托国经中心编制华侨试验区发展总体规划,会同有关部门全力配合做好规划前期调研和资料收集整理工作,目前已完成规划框架和提纲的初稿,总体规划编制以及政策创新工作将力争在今年年中完成。
“近期我们将加快推进招商引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开展重点领域的政策创新工作。”吴先宏介绍,近段时间来,海内外华人华侨高度关注华侨试验区建设,纷纷组团前来考察研究、洽谈投资,目前前来洽谈的项目已有十多个。近期将组织赴港进行项目签约和招商活动,并全力推进华侨试验区工程和项目建设,着力在投资开放政策、贸易便利化政策、促进企业“走出去”政策、产业发展政策、财税保障政策、创新驱动政策、人才吸引和使用政策、侨务管理政策、人文交流政策、社会管理政策、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开展重点领域的政策创新工作。此外,还将在加快珠港新城总部经济、南滨潮博中心工作步伐的同时,还将新开辟华侨产业新城,争取能在2016年举办中国华侨经济文化博览会。
分享到: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头市政协委员会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