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概况
统一战线
人民政协
工作制度
政协领导
委员名录
党派团体
区县政协
历届委员联谊会
政协会议
全体会议
工作动态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
党史学习教育专栏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政协新闻
工作简讯
委员风采
图片报道
政协履职
协商议政
民主监督
团结联谊
公共外交
专委会
党派团体
各区县政协
自身建设
政协提案
网上提案
提案立案
承办跟踪
优秀提案表彰
党政重视提案工作
重要文稿
中央领导重要文稿
政协之窗
《政协之窗》专版
喜迎中共二十大,携手奋进新征程——同心行
理论研究
理论与实践
文化广角
史海泛舟
当前时间:
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文化广角
史海泛舟
文化广角
史海泛舟
史海泛舟
【潮汕侨宅】择善而处,七华侨合建侯邦“七落”
政协汕头市委员会门户网站
http://stzx.shantou.gov.cn
来源:
汕头市政协
提稿时间:
2023-06-14
[字体
大
中
小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侨宅探寻
侯邦,是澄海隆都镇上北村一个自然村,原名“涂坂”,即土坡之意,后谐音雅称“侯邦”。在该村的东侧,连片同款的7座老宅特别引人注目。这一被人们俗称为侯邦 “七落”的宅第,是隆都七位华侨在海外发迹之后相约回乡合资建造,其背后蕴藏的,是海外华侨拼搏奋斗的精神以及爱国爱乡的情怀。
回乡重金购地历经20多年建成
清代后期,不少侯邦村民随着隆都的“过番热”相继下南洋,陆续前往泰国东北部的呵叻、武里喃等地谋生,后来有人闯出一番事业,开创了当年闻名泰国东北部的“侯邦十三合”,即13家行铺都是以“某合”命名商号,从事粮食加工、化工生产、食品买卖、百货交易等诸多行业。“侯邦十三合”对当地经济发展贡献很大,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隆合”号的黄汉钦因开埠有功,被泰国王家敕授“坤武里南叻差吉”爵号。
张贴春联迎新年 黄庆能 摄
海外发迹的侯邦人最先想到的是故土与乡亲,这也是广大潮侨和潮商的共同情怀。光绪末年,“十三合”中的绍合、荣合、迎合、金合、得合、隆合、发合等7个商号掌柜黄昌绍、黄家荣、黄昌上、黄昌涯、黄得利、黄汉钦、黄耀宗,怀着落叶归根和光宗耀祖的情思,在乡绅黄国艺的统筹策划下,一同向朝廷捐纳从六品文散阶儒林郎,重金购买了位于侯邦村东北面的一片土地,取名“龙湖”,然后分成7份,每人新建一座“四点金”,连后包洋楼的“儒林第”,供家里人居住,这就是“七落”的由来。
一切准备工作安排妥当之后,宣统二年(1910)开始,各座宅第陆续兴工建设,到了民国十年(1921)基本建成主座“四点金”、火巷和后包洋楼(“头落”“绍合”因故未建后包)。民国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1935至1936年)“二落”“荣合”,又在后包厝后面再建后洋楼,成为突出的双后包。历经20多年,7座宅第全部建设。
古朴的门洞
7座宅第格局相同装饰各异
走近侯邦“七落”,你会看到7座“儒林第”一字儿排列,紧密相连。整列宅第坐北朝南,宅第前是大灰埕,灰埕边沿设有1米高围栏,围栏之外便是大池塘。灰埕两边各开一大门,门顶匾额皆榜书“龙湖”二字,门联:“龙山鸟啼出玉树;湖水鱼戏入金池。”这是昔日美景的写照。从空中俯视可以看到“七落”地盘开阔,四周田野迎来丰收季节,到处是七彩斑斓的景象,古老的“七落”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十分壮观!
笔者在现场看到,每座宅第的整体建筑都由下厅、天井、上厅、子孙巷、火巷和后包组成,由于地块大小不一,有单火巷也有双火巷,也就是潮汕俗称“单背剑”和“双背剑”的建筑布局。主座都是清一式的“四点金”格局,即每落的下厅、上厅(又称正厅)两边都有房屋,合共4间,处于主座的四角,形似金字,故称“四点金”。“七落”由于建筑格局相同,都命名“儒林第”,无法分辨彼此,所以当地人干脆从西到东依次序叫为“头落”“二落”“三落”……上年纪的也喜欢以泰国铺号称呼相应的宅第。
每座宅第都命名为“儒林第”
“七落”儒林第的建筑十分讲究,强调道德伦理和风水理念。如正厅中,设置有落地式的祖公龛和供奉的吊龛,意要子孙不忘根本,以及祈求福庇。正厅前设有8幅扇门,饰以“富贵寿”通雕木刻和油漆画。天井两边上下共设4条“子孙巷”,寓意千子万孙,通行顺利。天井双侧连廊设有2间小屋,俗称“二伸手”,一作厨房,一作茶室。后包为西式双层洋楼建筑,中西结合。洋楼上下有厅有房,位置相同,门上也有通雕木刻和丰富多彩的壁画。后包灰埕两端各开大、小二门,大门通毗邻宅第后包,小门通本宅火巷。楼上厅、房前设有走廊和栏杆。这样,上下内外,四通八达,对内对外方便行走,又有利防盗防洪,互相照应。
门楼上镌刻“龙湖”二字
各座宅第在建造时十分注重建筑工艺和门面装饰,强调“三雕二塑一彩绘”。“三雕”就是石雕、木雕、砖雕;“二塑”就是灰塑、瓷塑(嵌瓷);“彩绘”就是丹垩彩绘。最讲究还是大门楼的装饰,花岗岩门框,厚重的门扇,门上石匾都用刚劲有力楷书镌刻“儒林第”三个大字,表示官宦人家,门第显赫,门楼肚或石雕、或彩塑、或彩画,山水花卉、人物故事,各有姿态。火巷门、子孙门,除了丹垩彩绘外,门匾写满“椿萱”“垂荫”“与德为邻”“鹅湖戏墨”等字句,点明房子的由来和建设者的追求。门楼顶和后厅顶屋脊饰以潮汕嵌瓷为主,有花果、人物、飞禽走兽,宅内门窗上饰以半月形的灰泥彩塑图画。楹梁托木通雕茶花、牡丹、石榴、香黄,寓意“富贵留香”;通雕双寿桃、锦鸡寿带,含意“功名才子寿”。“七落”宅第建筑格局相同,但装饰各有千秋,琳琅满目,充分展现了潮汕古民居建筑工艺特色。
惟妙惟肖的壁画
191间厅房高峰期居住200多人
“七落”儒林第建筑规模颇大,连同池塘、外埕,总占地超1万平方米(约合15亩),其中风水池2600平方米,外口埕2200平方米,房屋5500平方米,共有上下厅房191间。
现年82岁的黄利松是第六落“隆合”的传人之一,一直住在大宅中,是“七落”人文历史的“活档案”,他的儿子黄庆能喜欢摄影,为“七落”留下了不少老照片。据介绍,“七落”建成后,各家各户虽然人丁兴旺,但不少人在泰国和家乡之间来来去去,常住的人口不是特别多,显得宽敞。到了土改时期,一些住民因为成分问题,房屋被没收,分给没有住房的农民,人口越来越多。高峰期,整个“七落”住了270多人。上世纪80年代中期,落实侨房政策,被没收的房屋归还原屋主。但随着社会发展,不少住户告别老房子搬进新楼房,现在的“七落”也和其它老宅区一样,剩下一些老人在守望祖宗的遗存,也守住丝丝的乡愁。
“七落”的庭院
华侨故事
响应号召回国抗战
在泰积极传播中华文化
“侯邦十三合”中,“隆合”号黄汉钦长子黄征夫的故事,常常被后人说起。
黄征夫(1902—1949年)原名黄和吟,是黄利松的伯父。出生于泰国东北部武里南,3岁时由父亲送回“七落”读书,12岁回泰国,在曼谷新民学校就读,后又赴广州、南京,先后进入暨南大学和金陵大学深造。期间还入学黄埔军校,是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生。1927年,回泰国与大学同学文可亭创办暹京新民学校。
抗日战争爆发后,黄征夫响应祖国号召,回国抗战,加入特工行列。1940年,戴笠派遣特工人员黄逸光赴南京伺机暗杀汪精卫,不久又派黄征夫前往南京从事情报工作。1940年11月黄逸光与黄征夫被逮捕。狱中黄征夫写下一副行楷条幅,是杜甫的五言古诗《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借此表达了他忧国忧民,寄希望于良吏建立佳政的愿望。1941年11月,黄征夫经保释出狱。
抗战胜利后,黄征夫复员返泰,自办华文《群众周报》。1946年底又开办“遁庐学苑”,招收好学青年教授古文。1949年中,黄征夫再次回国,先后辗转香港、上海等地,不久便来到汕头,组建了“岭南通讯社”,搜集潮汕侨眷资料寄给海外侨报。当时国民党汕头市当局大行拘捕打算出国的侨眷,借口罪名“通匪”。黄征夫即将此事向海外侨报发稿,并呼吁汕头国民党当局整肃军纪照顾华侨,使海外华侨不致“离心”,不料这成了黄征夫的致命“罪证”。汕头国民党当局即将黄征夫拘捕,后因证据不足,本拟无罪释放,却被退守汕头的胡琏兵团顺手押解金门,于1949年12月17日在金门城外将其枪决,终年47岁。
【研究者说】
“七落”儒林第宛如联排别墅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生动写照
几十年来,儒林第里的人家一如既往地重复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没有谁能料到他们的老房子,会有一天被外界所关注。
随着侯邦“七落”面纱的揭开,这一处特别侨宅的存史价值也慢慢凸显出来。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陈耀贤、汕头市华侨历史文化学会会员黄桂华,长期穿梭于侨乡澄海的村头巷尾,收集研究地方人文历史,颇有心得。他们认为,侯邦“七落”儒林第的建筑形式,是农村合资建设联排别墅,打造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利益与命运共同体的早期案例。透过案例,也可以看到团结和谐、抱团取暖的儒学理念深入人心,扎根民间。他们表示,与德为邻,依仁而居,择善而处,古风如此。远亲不如近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恭亲睦邻,是历来为人们所奉行的美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仁德的人相处,耳濡目染,自会受到仁德熏陶,这也许就是“七落”先民为什么合资购地、相邻筑宅的初衷吧!
【延伸阅读】
“珠联璧合”的隆都侨宅
侯邦“七落”儒林第,是典型的单元重复式建筑物。像这样的建筑物在隆都镇还有很多实例,如后溪村金财合的“三壁联”和三个“塗龟甔”,以及侯邦“西岐里”、后沟村“三落”、前沟村“四落”,都是华侨发迹之后回乡兴建的单元重复式建筑物。
俯拍侯邦“七落” (黄培聪提供)
被金黄田野包围着的“七落”(黄培聪提供)
隆都是著名侨乡。人多地少,华侨众多,清代后期到民国年间,经济发达,人文鼎盛,小有成就的华侨都加盟到清末民初的“新乡”建设潮中,纷纷从外洋带钱携物回乡建房。在这里,民众大多聚族而居,具有深厚的宗族观念,兴建新房也不忘让同气连枝的兄弟叔孙都住上大宅新居。
侯邦“西岐里”就是这样背景下的产物。清末时期,侯邦村黄昌遇、黄昌想昆仲在泰国经商发迹后,分别买了“奉政大夫”和“儒林郎”的官阶,并在侯邦村西新建“西岐里”大宅第,占地面积13亩,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主体建筑分成“三大落”,每落又分成前后两部分,前面为“四点金”,后面为“下山虎”,“三落”共匹配4排火巷从厝。另外,还在主座南北两侧各建1排房屋,连接后包洋楼,构成马蹄形状,把主体“三大落”包在其中。光绪辛丑(1901),大宅第落成,“中落”命名“宦祖祠”,供奉黄昌遇、黄昌想的祖父黄士宦,报本返始;“南落”命名“大夫第”,“北落”命名“儒林第”。全宅所有厅房均分给宦祖派下日助、日隆、日喜3个房份的子孙居住。
跟“西岐里”情况相似的还有后沟“三落”。清光绪年间,位于韩江边的后沟乡经常崩堤,连年发大水,后沟人许若道被迫下南洋赴泰国谋生。一番艰辛创业,成功开办了“道泰”火砻,同时又从家乡出口红糖到泰国贩卖,火砻和红糖生意越做越大。光绪末年,许若道回乡买地,一口气于1908年建成3座“四点金”,“中落”作为“智祖公祠”,双侧“两落”命名“大夫第”。“三落”所有厅房都分给若道兄弟居住。
扫一扫手机打开当前页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头市政协委员会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