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概况
统一战线
人民政协
工作制度
政协领导
委员名录
党派团体
区县政协
历届委员联谊会
政协会议
全体会议
工作动态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
党史学习教育专栏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政协新闻
工作简讯
委员风采
图片报道
政协履职
协商议政
民主监督
团结联谊
公共外交
专委会
党派团体
各区县政协
自身建设
政协提案
网上提案
提案立案
承办跟踪
优秀提案表彰
党政重视提案工作
重要文稿
中央领导重要文稿
政协之窗
《政协之窗》专版
喜迎中共二十大,携手奋进新征程——同心行
理论研究
理论与实践
文化广角
史海泛舟
当前时间:
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文化广角
史海泛舟
文化广角
史海泛舟
史海泛舟
【潮汕侨宅】陈慈黉故居:天上取样人间造 云燕归巢桑梓情
政协汕头市委员会门户网站
http://stzx.shantou.gov.cn
来源:
汕头市政协
提稿时间:
2023-06-14
[字体
大
中
小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开栏语
了解潮汕,一定要了解潮汕的华侨历史,而很多侨史,就隐藏于一座座散布潮汕各地的侨宅之中。华侨远渡重洋,离家万里,却对家乡有着浓厚的乡土情结,只要积累到一定的财富,都会回乡建造房屋。华侨的造屋历史,常常与他们在海外事业的发展历程齐头并进。走近侨宅,触摸岁月遗留下的印记,一砖一瓦去寻觅时光的痕迹,就能与先辈侨胞隔空对话,感受他们爱国爱乡爱家的赤子情怀。
从本期开始,“潮汕侨宅”栏目与大家见面,本报记者将走访潮汕多个著名侨宅,挖掘侨宅的往昔历史,寻访侨宅背后的华侨故事,让珍贵的潮汕侨史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说起侨宅,不得不提的当然是“岭南第一侨宅”陈慈黉故居。陈慈黉故居位于汕头市澄海区前美古村落。前美村传统民居建筑繁多,以永宁寨为中心,散布着一座座各有特色的古民居建筑,建筑格局有“驷马拖车”、“四点金”、“下山虎”等等,整个村子,堪称是“潮汕古建筑的博物馆”。而在众多古建筑之中,最有特色的当数陈慈黉故居建筑群。陈慈黉故居建于清末民初,是陈黉利家族于家乡陆续建造的侨宅,历经几代人的接力打造,成为前美村一道最耀眼的人文风景线。
五百屋宇堪称“潮汕小故宫”
很多游客来到陈慈黉故居,无不被其宏伟壮观的规模以及精美绝伦的建筑工艺所震撼。而实际上,游客所见到的只是整个故居四座宅第的其中一座——善居室,此外的郎中第、寿康里和三庐,近年来正陆续修缮逐步开放中。
作家陈跃子讲陈慈黉故事
这四座建筑共占地25400平方米,有厅房506间,故居集古今中外建筑艺术于一体,既古朴典雅、富丽堂皇,又成片成群,规模宏伟,因而被誉为“潮汕小故宫”,又称“岭南第一侨宅”。形容“陈慈黉故居”之大,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据说以前陈家有个专司开关窗门的佣人,每天清晨开窗,开完所有的窗,已是午饭时间,吃完午饭开始关窗,当所有的窗都关上了,天也就暗了。
最早辟为旅游区的善居室是“驷马拖车”的建筑格局,从南侧门的售票处进入,首先见到的是一个大埕,正门位于大埕西侧,坐西向东,所以这里也叫“新向东”,正门对面是工人房、厨房等回廊,回廊后面的空地本来准备建造花园,因日军入侵来不及动工。善居室有厅房202间。它始建于1922年,历经十多年时间,至1939年日军入侵,汕头沦陷时被迫停工,都还没有完工。所以这座惊艳世人的大宅子其实还是个“半成品”:基本框架已经完成,但很多木饰还没来得及上漆,很多软装也还没来得及布置,花园也还没开始建造。很难想象,这座建筑如果顺利竣工,会是多么惊世骇俗。
寿康里有一座“小姐楼”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陈跃子是前美村人,小时候的他就在陈慈黉故居中穿梭跑跳,听着先辈们的传奇故事长大,对这里的一切既熟悉又充满感情。他告诉记者,潮人聚族而居,具有深厚的宗族观念。这一观念,体现在村落建筑上,就是以宗族为中心的围合式格局,以立规模宏伟的宗祠为善举,以建气势恢宏的“驷马拖车”为荣耀。陈慈黉故居分属于陈慈黉的三个儿子,宅第相连成片,两座向东,两座向南,除了附属建筑三庐是别墅式建筑外,其它三座都是“驷马拖车”建筑格局,但又各有其独特之处。
郎中第俗称“老向东”,是次子陈立梅的宅第,始建于1910年,至1920年建成,陈慈黉在这里居住了一年之后就去世了。这座宅第在“驷马拖车”的传统建筑格局上,又增添了“双龙虎、双庭院”的建筑特色,建筑装饰以中式元素为主,西式风格为辅。
寿康里是长子陈立勋的宅第,俗称“向南”,始建于1922年,至1930年建成。这座宅第在“驷马拖车”的基础上又有所变化,庭院前建成栏杆式围墙,透过围墙可看到大路边过往的车马和天然的护城河。陈跃子说,这片围墙是陈慈黉故居的保护屏障,相传民国时期有一批盗贼准备前来行窃,半夜在宅前点火一探虚实,发现寿康里的围墙内一排家丁早就荷枪实弹在那里守望,吓得他们连忙逃跑,边跑边把插上钢针的萝卜放在路上,以防陈氏的家丁追上他们。寿康里东北角有一座“小姐楼”,是未嫁姑娘的闺房,但这座小姐楼不像古代的深闺一样藏于宅院深处,而是位于宅院一侧,有高高的门楼,站在二楼的阳台,可以凭栏远眺大院外面的风景。由此可以看出,华侨家庭受西洋思想的影响,对女性并不像封建家族那般禁锢。三庐是寿康里的附属建筑,是专门用来招待客人以及和族人议事的地方。
和寿康里同时建造的善居室,是幼子陈立桐的宅第,陈立桐早逝,建造事务全都是他的夫人李彦芝主持的。这位从小不差钱的“细奶”,一心想建一座当时一流的豪宅,而陈家上下又怜悯她年轻守寡,由着她“有钱任性”,因而善居室在建造上极尽奢华之能事,远远胜过了两位兄长的宅第。也正因如此,善居室建造持续时间最久,这处宅第在潮汕式平房上增加了南北书斋楼,以及亭台楼阁和双后包点缀,配以西式阳台、拱门、圆窗,是陈慈黉故居中最大型、最宏伟、最壮观,也最有代表性的一座宅第。
挖一条小河运载建筑材料
陈慈黉故居最大的特点就是中西合璧,既是潮汕传统“驷马拖车”的建筑布局,又增加很多国外建筑的元素。像善居室主座是“四点金”的房局,两侧火巷的厢房仿照北京故宫之东宫、西宫等中式建筑形式建造,而院落外围的骑楼式双层小洋楼,还有角楼、天台、天桥、通廊等等,则都是以西式风格建造。
故居中大量运用了中式装饰艺术,像潮汕木雕、石雕、嵌瓷、灰塑等,同时又大量采用了西方的建材及装饰艺术,与中式元素巧妙地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像将英文字母缀入中式的檐梁花饰中,不少门廊、门窗既有中式嵌瓷装饰,又有西式膏塑装饰;有的门廊和窗套根本分不清是潮汕嵌瓷还是西方的马赛克;装饰花纹既有潮式的花鸟瓜果图案,又有西式的几何图案。
陈跃子抚摸着一处石门斗框告诉记者,这些都是精心挑选的上等石材,经过工匠手工精细打磨,石板既光滑又有质感,就像打过蜡一样。他说,故居的所有用料都极尽考究之能事,哪里的材料最好,就不惜重金将它们搬运过来。墙壁及地板上的釉面瓷砖,全部来自意大利,品种花式之多,难以尽数;为了夯实地基,甚至还将数万根暹罗楠木原木打进了宅基地;为了运载建筑材料,陈慈黉专门让人挖了一条小河,从村前直通到南溪码头……
这里流传着一句俗语:“慈黉爷起厝,好慢孬猛”,在建筑质量上,陈慈黉要求工匠们慢工出细活,做得不好就不计成本推倒重来,因而每座宅第的建造时间都历时十年左右;故居每一处细节都力求完美,在李彦芝监督下建造的善居室,大大小小的瓷砖都要求工匠以绣花工一样的耐心和精巧去张贴,甚至木桶装饰的“红毛灰”也需用做糕饼的工夫来注件。李彦芝还经常组织“斗工”比赛,看谁的工艺好,优胜劣汰,以质计酬。
“天上取样人间造,窗如画卷门似诗”。正是陈黉利家族在造屋工程上的精细考究,才成就了这一旷世无双的建筑精品,使之成为潮汕侨宅中的典范,更成为潮汕独特的人文景观。
传承七代拥有企业250家
陈黉利家族的奠基人、陈慈黉之父陈焕荣从当船工开始,慢慢发展了自己的事业。1842年,陈焕荣当起船主,行驶着红头船航行于中国和南洋各地,成为樟林港著名的红头船主,人称“船主佛”。1851年,陈焕荣在香港创办了乾泰隆行。陈慈黉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之下,自小就熟悉航运知识和经商之道,长大后接管了父业。1871年,28岁的陈慈黉到暹罗曼谷创立了“陈黉利行”,并先后开设了几个火砻加工大米。1900年,陈慈黉次子陈立梅又接过了父亲的担子,成为陈氏新一代掌门人。他进一步扩大了航运业,航行于新加坡、暹罗、越南和中国香港、汕头之间;后来又在暹京、槟榔屿、西贡和中国香港、汕头等地设立黉利栈汇兑庄,同时也从事批馆业。陈立梅在暹华工商界享有崇高的声誉和地位,历任暹罗中华总商会第一、第二、第三届副会长和第四届会长,并连续担任早期暹罗火砻公会会长多年。继陈立梅之后,新一代传人陈守明更是青出于蓝,使黉利各埠企业蒸蒸日上,他于1933年创办了暹罗吞武里府第一家商业银行——黉利栈银行和第一家保险公司——銮利保险公司。
陈跃子介绍说,陈黉利家族最辉煌的时期在二战前,号称“泰华八大财团之首”,是“富甲南洋”的豪商巨贾。该家族在泰国和中国汕头的大片土地,大部分是在陈立梅掌门时期购置的。后来陈守明又动用了500万银元作为建楼资金,在汕头小公园和中山公园一带兴建了400多座新楼房,占当时汕头市新旧楼房总数近十分之一。如今,黉利家族已传承七代,仍富声远扬,据不完全统计,该家族现拥有企业超过250家。
运回一大火轮银元建设“新乡”
陈黉利家族从陈慈黉的父亲陈焕荣开始,便在家乡启动了造屋工程,陈焕荣事业有成之后,最先在家乡前美村建造了通奉第,家族三代人相继建造宅第达十余座,此中就包括了陈慈黉故居的四座宅第。
陈跃子说,陈慈黉有着非凡的胆魄和远见卓识,他不但自己在家乡建屋,还在乡中发起了开辟新区的倡议,把大片田园圈起来,买下来,总体规划,成片开发。19世纪90年代末,他为创新乡,征得6户参股族人的同意,把新加坡的股份企业陈生利行变卖,将所得银元装了整整一大火轮运回家乡,拆股分银,银元堆成小山,数都数不过来,只好用斗来量,每位参股的族人至少分得15万银元。
在陈家的倡导下,分到大量银元的族人纷纷跟着在新乡择地建屋。陈黉利家族一口气在新乡建了陈慈黉故居4座宅第,还联合族人修建了聚星堂古祖家庙。不到三十年的时光,新乡以“慈黉厝”为核心,一条火巷连着一条火巷,一座“驷马拖车”连着一座“驷马拖车”,到处是新瓦房,水泥路,到处整洁通畅敞亮。
以”无名氏“捐出巨款赈灾
陈慈黉情系桑梓,乐善好施,仅先后为村里及隆都修桥造路、筑堤通渠就有数十处。至于帮助乡亲邻里,则做到有求必应,村里有什么天灾人祸,他都一一施以援手,是远近闻名的大善人。
前美村素有“崇文重教”的习俗和传统。陈慈黉晚年回村建宅第时,特地在郎中第里建“舍南”和“舍北”书斋;后来的善居室里也建了“兰室”和“蘧庐”书斋,以供后辈读书。20世纪初,为适应教育新潮流,陈慈黉择址于自家的古祖家庙创办“成德初等小学堂”,教授村民文化知识,培养人才。1912年,成德小学堂更名为成德学校,学校办学得到陈慈黉的大力支持,每年为学校提供教学经费。
陈慈黉的次子陈立梅不但继承了父亲的经商才能,也同样秉承了父亲热心公益的美德。清宣统元年(1909年),华东的江苏海州三属遭大水灾,清廷议办理赈济,派员到南洋募赈。当时刚到泰国接管父业不久的陈立梅,忧国忧民,就应召捐出巨款赈灾,虽然他以“无名氏”认捐而不想扬名,但清廷还是照例褒奖,授予他“郎中”衔,因而他的宅第以此命名为“郎中第”。
陈立梅对中泰慈善公益事业做过很大的贡献。他对中国上海红十字会,香港、汕头、暹罗等地多家医院、善堂慷慨捐资。1918年秋韩江崩堤、1922年潮汕“八・二”风灾,陈立梅都捐出巨款赈济。他同样热心教学,对家乡前美成德学校及分校倍加培护,按年拨款以充经费。陈立梅也是暹京潮州女校和培英学校的创办人之一。
扫一扫手机打开当前页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头市政协委员会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