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些特色产业形成的区域竞争优势。一个产业及其相关的投入产出体系在相对集中的空间集聚,就形成了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不仅有效地聚集劳动力、人才、资金、资源而且能促进区域物流、交通运输、旅游餐饮、房地产开发以及中介服务等生产型服务业的延伸,推动一个地区经济增长。当前,汕头经济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有一个“大推进”。在省委、省政府强调加快粤东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我们认为加快发展产业集群对促进我市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近年来,我市逐步形成了玩具礼品、工艺毛衫、针织内衣、音像制品、文具用品、精细化工等一批产业集群,集聚企业近万家,年工业产值500亿元以上,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相当大一部分。据调研,目前我市的产业集群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第一,缺少龙头企业。产业集群不是企业的堆积,是以某种专业产品为主导,按产业链条成群聚集在一起的现象。产业集群一个重要条件是要有龙头企业,形成关联企业分工配套的协力生产和服务网络。我市的产业集群则表现为众多独立企业组成的群体,很难形成长期、持续的战略,也不利于产业集群的升级。虽然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88家,2005年评定了9家工业龙头企业,但“龙头”作用并不显著。第二,产业集群区域缺少优势品牌。虽然获得了一些品牌称号,例如,澄海区的“中国玩具礼品城”、“中国工艺毛衫名城”等,但是能够持续支撑上述区域品牌的优势品牌却不多。区域内的企业只有实现了产品的集群化、成本的集约化、策略的多样化、服务的多元化,区域品牌到优势品牌的打造才能变为现实,才能扩大产业集群的整体效应。第三,行政区划导致政府间的过度竞争。产业集群的区域形成往往是自发的,而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受到行政区划限制,由于各个区域急于打造本地名牌,往往产生潜在冲突。例如,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在自发形成的过程中,就出现了跨地区的现象。潮阳区的谷饶镇获得“中国针织内衣名镇”称号,潮南区的峡山镇获得“中国家居服装名镇”称号、陈店获得“中国内衣名镇”称号、两英镇获得“中国针织名镇”称号。过多区域品牌的分散建设,不利于区域品牌效应的整体发挥。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
一、培育龙头企业。扶持现有规模工业、挖掘新型龙头企业、引进关联大带动强的大企业。引导社会资源向龙头企业集聚,推动龙头企业建立产品标准、质量检测、财务结算等中心,提高核心竞争力。鼓励龙头企业将配套件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积极支持中小企业进入龙头企业的供应网络,建立最终产品与零部件厂商的战略联盟。鼓励龙头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对其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重组、改造。发挥龙头企业的集聚带动效应,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通过企业之间的集聚效应降低综合成本,增强竞争优势。
二、创造区域优势品牌。重点扶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名牌产品企业。鼓励名牌产品企业迅速扩大品牌经营规模,促进名牌产品企业多层次、全方位的联合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加大名牌推介力度,以名牌企业、名牌产品为依托,着力提升企业、产品的国内外知名度、美誉度,共创区域优势品牌。
三、提升工业园区。坚持规模化、集约化的原则,整合、优化、提升现有的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做好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衔接,按照功能区分,根据资源、生态、产业环境等综合因素合理确定园区的定位。鼓励关联企业或配套企业向龙头企业所在工业园区集中。
四、发挥行业商会作用。规范政府与行业协会的关系,使行会在理顺集群企业关系、发挥中介服务功能,降低企业制度成本、管理成本、交易成本和公共成本,协调企业共同行动等方面有所作为。
五、提供高效、低廉的公共服务,实现职能的转变。推进行政许可改革,走出“审批经济”的怪圈,实现从重事前审批向重事后监管的转变。
六、建立集群创新支持系统。引导集群加强与大学、科研机构的联系,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结盟机制;强化集群共享的研发机构和技术质量监测机构、人才机构建设;构建与地方生产系统相适应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体系。
七、建立集群发展服务系统。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共享的硬件资源。
发言者系民盟市委会副主委,市金禧中学校长|
政协汕头市十一届一次会议秘书处2007年1月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头市政协委员会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