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政协之窗》专版

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 赋能高质量发展 市政协召开专家协商会,8位学者和政协委员提出真知灼见、对策建议

政协汕头市委员会门户网站http://stzx.shantou.gov.cn 来源: 提稿时间:2023-07-06

《汕头日报》(2023年07月04日第4版)“政协之窗”刊登专版《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 赋能高质量发展 | 市政协召开专家协商会,8位学者和政协委员提出真知灼见、对策建议 》,转载如下:

编者按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2022年1月,科技部支持汕头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要求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重点建设任务落实。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2023年5月29日,市政协围绕“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召开专家协商会。本次协商会邀请了8位专家学者和政协委员,既有国家科研机构的专家、高校科研的导师,也有长期在企业一线工作的科研人员。专家们围绕如何大力推进汕头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踊跃发言,提出真知灼见和对策建议。

刘民义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原党委副书记、教授)

创新型城市是指主要依靠科技、知识、人才、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的城市,其内涵一般体现在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创新、机制体制创新、对外开放创新、企业管理创新和城市管理创新等方面。汕头应以这个高标准为导向,根据自身实际和发展阶段,开展创建工作。

一、引领、推动产业升级,并在一批重点企业取得成效,政府起到调研、预判、建议、鼓励、帮助、服务作用

二、鼓励、支持目前行业领先企业发展成行业龙头企业

三、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的发展思路,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1.组织对汕头企业家、企业负责人在企业管理和技术创新方面的培训、考察、学习和交流,学习先进企业管理制度和经验,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包括创新思维、研发规划、管理理念、管理团队、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

2.迫切需要对刚刚接班、正在接班、准备接班的二代进行培训,超越其父辈的宏观视野和管理水平,不仅保证接班成功,还能随着二代接班使企业在管理上、在发展上更上一个台阶。

3.鼓励企业坚守主业,不要盲目扩张,或扩展到其他赛道,要坚守一个业务,把它做到极致,如潮菜、潮绣、木雕等。要倡导企业家把做好一个产品或一家企业变成自己一生努力的使命,倡导有“匠人精神”的企业家。

4.特别支持龙头企业、行业领先企业、隐形冠军,他们是行业发展的榜样。

5.特别支持有显著特色在全行业已经有优势的产业领域:包装机械、功能膜高分子材料、内衣、玩具等,打响各自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品牌,由这些行业重塑汕头工业和产业发展的创新和品牌形象。

四、以科技支持建设有潮汕特色和魅力的粤东中心城市

1.汕头在旅游上对标厦门,连接厦门,搭厦门旅游的顺风车。

2.将南澳岛建成具有浓郁潮汕文化的全球旅游胜地。

3.吸引全球潮汕人为这个创新型城市投资,吸引全国的游客、资金和资源来到潮汕。

陈水挟 (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高分子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培育自主创新产业集群,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1.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新材料技术、大南海石化在粤东建设,以及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建设的有利契机,大力发展和壮大精细化工和新材料产业。力争在电子信息材料、能源材料、光学显示材料、环境治理和海水淡化膜材料等方面实现突破,推动材料产业的升级改造,成为国家重要的材料产业集中地。

2.建议政府相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培育功能薄膜自主创新的产业集群,面向国家重大科技需求和卡脖子难题,重点扶持5G通信、新型柔性显示和电子制造业相关功能薄膜企业。以市场为导向,紧跟新能源、水处理、电子包装的快速发展需求,培育新型的功能薄膜研发生产企业。

二、强化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坚持把培育创新型企业作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支撑,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结合产业发展重点,支持和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对于已建的企业创新平台,要敢于在创新环境、人才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设立专项资金,加大科技资金扶持力度,培育它们不断壮大。同时要谋划“三新两特一大”的其他领域如新能源、新一代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玩具创意、大健康产业这几个领域的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中小企业联合组建研发机构或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研发活动;鼓励企业“走出去”,在省、市外设立研发机构,提升企业研发水平。引导企业通过小巨人、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申报和建设提升研发平台的水平并增强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促进社会资源要素向创新型企业转移,发挥创新型企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张志强 (广东省技术经济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高级科技咨询师)

一、进一步快速壮大创新主体,带动区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深入开展“高企服务团”“3+N”服务,大力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培育;形成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为骨干,科技领军企业为龙头的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实施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推动规上工业企业设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

二、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科技企业活力

围绕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引导支持科技企业参与省市(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项目,鼓励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集中资源支持“三新两特一大”重点发展产业技术攻关,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从政府层面,加大对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整体部署,对政策、资金、项目、平台、人才等关键创新资源系统布局,推动形成企业为主体、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

三、进一步引导创新要素向高新技术企业集聚

发挥高企主力军作用,鼓励有条件的科技企业参与建设高能级平台载体,打造创新资源集聚高地,参与建设高端科技成果转化和新兴产业培育基地、重大创新平台(化学与精细化工省实验室、汕头大学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生物大分子中试基地),引导科研仪器共享服务平台、省级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与科技企业协同创新发展,最大限度发挥这些载体、基地、科研仪器、实验室等创新效能;加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等载体运行监测,有效发挥其在培育多层次科技型企业中的重要功能性作用,激发各类创新主体共同推进国家级、省级高新区高质量发展。

四、进一步加强企业创新主体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发挥高企在制造业当家和科技自立自强作用

加强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为基础的科技企业群体;培育本地的科技领军企业,发挥产业龙头企业、创新百强企业、成长千强企业在集聚产业发展,带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有效拉动制造业向高附加值、高加工度、高集约化行业转移,促进制造业向价值高端环节攀升。全力汇聚高层次创新人才,提升人才服务保障能力。聚焦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创新需求,加大特色引才力度,精准引进科技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激励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做好人才服务保障,便民服务外国人来华工作,引进更多外国人才特别是华侨华人人才,营造人才生态。

五、进一步构建高效能创新生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大力推进全面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实施意见、科技创新条例、创新型城市建设“30条”等政策措施,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提高R&D占比。组织各类专家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借助外脑帮助各类创新主体解决创新中遇到的难点堵点,提高创新主体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开展科普活动,促进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融合发展,推动形成创新生态的良好氛围,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汕头贡献。

刘毅 (广东省情报所区域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要把创新型城市建设作为融入全国科技创新体系的网络节点、推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历史契机,加强与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对标先进,争先进位,开放共享。用好上级部门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引导创新平台和企业主体发展。

市委、市政府要更加高度重视汕头创新型城市创建工作,把创新型城市建设作为提升全市科技创新能力水平的一次“阅兵式”,认真对照上报的申请方案和实施细则,高质量完成创建的任务指标,提高各项科技创新工作的产出,推动其他部门加强与科技部门的联动,协同做好创建工作。

把创新型城市建设作为地市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的重要机遇,通过对龙头创新型企业、主要科研机构、高水平综合型高校的引导,通过建立更加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提升各类主体的研发能力,抢夺前沿技术高地。

把创新型城市建设化为工作的动力,把科技对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发挥出来,更好地支撑全省“制造业当家”和全市“三新两特一大”产业战略规划,支撑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张磊 (市政协委员、市政协科协和科技界别委员工作室成员 市大千高新科技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

一、推动龙头企业牵头建设创新联合体

充分发挥科技型龙头企业在资源整合、技术引领、标准制定等方面的作用,推动龙头企业牵头建设以产学研用为主体的创新联合体;加强科技型企业与中小微企业之间的协作配套,形成上下游互利共赢、协同创新的产业链条;促进科技企业与其他地区或国际上优势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

二、加大科技投入和支持力度

加大对产业的科技投入和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的合作交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完善科技政策和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财税优惠、金融支持、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便利条件。

三、加强土地政策支持

加强重新制定土地政策相关法律法规,重点盘活回收大量闲置工业用地和厂房,在土地供给上优先保障重点产业和行业用地需求,在土地价格上给予相关产业、行业适当优惠,在土地管理上优化重点产业、行业用地审批流程,在土地利用上鼓励企业节约、集约用地,在土地规划上促进重点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协同布局。

四、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

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吸引更多具有高层次专业知识或技能的人才来汕头从事重点产业和行业工作;同时建立加强对本地高层次学术人才队伍向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队伍转化的培养激励机制,提升人才科学技术应用素质;建立更加开放包容、公平公正、引进来留得住的人才评价和使用制度,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徐鹏 (市政协委员、市政协科协和科技界别委员工作室成员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副教授)

建议成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技术孵化园,与大学生创业大赛和创客广东等机构定期互动。

可仿照深圳、青岛或者苏州经验,开展一年一度的产业年会,每一个区承办一个国家级年会,吸引高等科研人员和投资公司参会,每届年会不低于200人参会,至少全国50个单位参加,25个相关行业的展销产品平台。

政府应注重基础科学研究,崇尚科学从娃娃抓起,让科研人员承担更大责任,组织科普讲座或者科学公开日,让科技创新深入人心。

引进更多科研院所,比如筹建中科院分支单位,引进中山、华南理工分校等。

除了精细化工、服装玩具加工和新能源外,海洋活性物质开发、水产研究和大健康可能是我们的优势和着力点。合成生物学是未来生物科技、生物制造的重点,潮汕地区具有丰富的生物活性资源和以食养生的文化传统,汕头大力发展现代生物制造技术,前景无限。

胡少东 (汕头大学商学院教授)

一、引进技术服务公司、上游高端供应商,推动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

汕头企业多为中小微企业,自身多缺乏技术能力。如澄海作为我国重点玩具产业基地,只有伟达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一家软件产品开发技术的服务商。建议聚焦产业重要技术问题,引进技术服务公司、上游高端供应商,为广大中小微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进而拉动企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推动工业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实现科技赋能,提升研发投入强度

建议加大力度推动企业技术改造。技术改造不仅能实现科技赋能,提升企业生产高端化、数字化发展。而且如果企业把技术改造立项,且会计处理上把这个项目按研发项目进行归集,费用上计入研发费用这个科目,那么就可以算作研发经费投入,有效提高汕头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三、建设高标准产业园,聚焦引进“三新一大”产业,链条式引进企业

在产业园建设方面,可以借鉴镇江高新区半导体及通信产业园项目的建设经验,依托国家高新区,采用“一区多园”模式,建设高标准产业园,集约化利用土地厂房等要素资源,链条式引进企业。比如高标准建设深汕新一代信息产业园,链条式引进新一代信息产业科技企业。

四、加大对创新平台和载体的支持力度,推动创新平台和载体提质增效

一方面要加大对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汕头大学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的支持和投入,并依托重大创新平台加大孵化创新型企业力度。另一方面要推动产业园区、孵化中心提质增效,增强产业发展承载力。

五、加大科技计划项目支持,加强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

建议加大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的支持,以有限的财政科技投入撬动更多的社会研发投入。

六、深化产学研活动,加大创新主体培育力度

建议面向“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征集企业技术需求,通过揭榜挂帅,吸引国内外专家团队,建设科技服务团,推进实施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等。

七、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要进一步推进城市环境建设,为创业者提供环境优美、更加便利的城市环境,吸引更多人才。要进一步完善营商环境,吸引人才,吸引科技型企业进入。

许鹏 (汕头市华鹰软包装设备总厂有限公司董事长)

一、新能源产业

(一)风力发电领域。与佛山市南海区对接,发展风电制氢,储能平峰技术和产业;与阳江市阳西县对接,发展风力发电场与大型海洋牧场;与汕头相关企业对接,发展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发展风机叶片制造。

(二)光伏发电领域。分布式光伏(BAPV/BIPV/PEDF)商潮已至,众多商家已进入市场,政府应重视主动引导,可形成一条新的产业链。

(三)新能源电池领域。汕头市至少有六家上市公司进入该领域的核心材料研究与产业化制造,政府应重视并整合汕头内部资源,可形成一条新的产业链。

二、新材料产业

(一)印刷包装复合膜产业。应推动产业技术升级,积极与高校院所合作,对接深圳、广州的新能源汽车领域需求如锂电池软包装复合膜/动力电池的导热与阻燃薄膜/汽车与动力电池轻量化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汽车防护与装饰的贴膜等。

(二)希望政府能引导建设“高端共性技术”科研与检测平台,针对“新材料、超材料”等新材料,面向市场端的产品中试与验证服务平台,为汕头市的新材料产业升级提供科技服务。

三、大健康产业

(一)优质食品、优质农产品、潮式预制菜、医药与食品包装,四个传统产业有传统、有根基、有实力、有贡献,能提供更符合“大健康”要求的特色产品。该产业也急于转型升级,应择优进入大健康产业,帮扶其发展壮大。

(二)药业、食品设备制造业是大健康产业“专、精、新、特”的动能之一,应更多地组织产业上下游对接,相互协作、共同增益。

(来源:汕头日报)

分享到:
扫一扫手机打开当前页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头市政协委员会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