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政协履职 >  > 专委会 >  > 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
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

百载商埠向海而生 华侨爱乡兴学惠民

政协汕头市委员会门户网站http://stzx.shantou.gov.cn 来源:汕头市政协 提稿时间:2020-12-04

今年是汕头开埠160周年。自开埠以来,这座向海而生、因港而立的城市,由鸦片战争后的被动开放,到新中国成立走上自主之路、建立经济特区的主动开放,再到新时代的全面开放,其发展命脉始终与国家、民族命运相连。

近日,一场由汕头市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汕头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汕头开埠与城市发展”研讨会在汕头举行,回顾梳理了汕头开埠与城市发展的历史。

侨批纸短情长

“潮梅经济命脉,悬于南洋批汇。”1935年谢雪影在《潮梅现象》一书中,寥寥几字,道出侨批之于潮汕侨乡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对于当年被迫到海外谋生创业的华侨来说,把赚到的钱寄回家里,改善家人生活、促进家乡发展是最朴素的目的,寄侨批就成了这些华侨心中的信仰与寄托。“批”在潮汕话中指“信”,而侨批则是一种书信与汇票的混合体。

这些被视为侨乡经济和情感输血管的侨批,主要分布在广东潮汕、江门客家地区以及福建一些地区,数量在19万件左右,其中汕头侨批文物馆馆藏有近12万件。


侨批文化的背后也体现了汕头口岸开埠的创业历史。史料记载,汕头埠本是一片汪洋大海,至明嘉靖年间方始成陆。查阅现存潮汕方志,涉及外贸、潮商较早的明确记载始于明代。据明万历二年(1574年)脱稿的《东里志》记载:“富商得以逡巡海道,与夷人交通,夷人亦得扬帆万里,与中国关市……”然而广东省政府参事室参事、汕头市华侨历史研究会会长林伦伦认为,潮汕海外移民真正从量变到质变,应是在晚清到民国时期。侨批以及大量华侨回乡捐资兴学等,成为推动当时社会教育及人才发展的关键性力量。



1860年,随着《天津条约》签订,汕头开放为通商口岸,并成为沟通海外与整个韩江流域的枢纽港。随后的几十年间,从侨批馆到邮政所的设立,从钱庄到银行的建设……汕头经历了一系列现代化转型。伴随开埠,汕头的华侨群体愈发壮大。而侨批正是在现代邮政成立以前,一度成为特殊的历史主角,记载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

华侨捐资兴学

在中山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史学会副会长陈春声看来,华侨商人在汕头的城市近代成长史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其影响力又通过汕头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完成了整个韩江流域侨乡特质的形塑。其中关键的一点,是对当地文化教育事业的推动作用。

“哪里的房子最漂亮,哪里就是华侨华人、港澳同胞捐资建设的学校。”这句看似武断的言论,一度是当地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据林伦伦、李宏新所著《汕头华侨捐资兴学记述(1949-2018)》一书所考,改革开放至今,包括曾经存在而今已撤并整合的,位于今汕头市6区1县的接受侨资捐助的中小学(包括职中)约420所左右,幼儿园不少于20所,全日制高等院校2所。



林伦伦指出,汕头华侨捐资兴学的分布广泛且平衡,不少捐资者都是几代人接力。如澄海有德小学由李氏先人创始于1904年,百年来,校舍几成危房,学校数度更名,但只要条件允许,远隔重洋的李氏族人必“风雨兼程,返乡谋求重建”。

令人动容的,还有致力于家乡慈善公益的张恭荣先生,其留下临终嘱言:归葬乡里。理由是“有了我在家乡的坟墓,子孙才会每年回乡‘相巡’(回乡祭祖)。”在此精神激励下,“葛洲张家”成为当地有名的慈善家族,后人均继承遗志,迄今薪火相传。

“汕头市的基础教育水平一直处在全省先进行列,不仅源于潮汕地区自古就有诗礼传家的熏陶与读书家风的传承,更有华侨的支持,华侨对近现代潮汕的教育及人才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林伦伦表示。值得一提的是,潮商群体在捐资兴学方面也表现得低调。不少捐资人不愿留名,署名“一个不留姓名的华侨”“一个泰国华侨”等捐巨资者,大有人在。

城市样貌巨变

自1860年开埠后,外国人大批涌入,汕头一时迎来多达15个国家同时派驻领事,城市百业及样貌也由此发生巨变。

近期出版的《小公园的前世今生系列丛书》之《看领事馆·洋行》以及《看建筑艺术》,用一张张历史照片还原了开埠初期汕头的模样。


《看建筑艺术》主编、乡土建筑研究者蔡海松认为,汕头开埠后,使馆、洋行、教会最先进驻,带来了新的技术及西洋的一些表现形式,形成了小公园及外马路一幢幢带有西洋风格的老建筑,如今成为一道嵌入汕头城市的独特风景。


作为汕头百载商埠的最佳见证、当年最繁华的商贸之地,漫步如今的小公园开埠区,于斑驳的老房子中,仍依稀可辨往日之精致,甚至酒楼茶肆、商铺名号仍可辨认。经修缮、活化的小公园,也成为汕头人文景观的“网红”地标,其周边汇集了许多知名的建筑和展馆,如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汕头侨批文物馆、外马路邮电局大楼、汕头海关关史陈列馆、南生百货大楼、老妈宫戏台等。据了解,今年汕头小公园举行的国庆中秋嘉年华活动,一个月共吸引了近百万客流。

由谢湜、陈嘉顺、欧阳琳浩等主编的《汕头近代城市地图集》,汇集了38种与汕头相关的疆域图及近代地图,时间上起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下迄于1948年,再现了传世汕头城市老地图的全貌。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主任、博雅学院院长谢湜教授表示,编纂该地图集对于充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文化保育均有重要意义,能够让公众更多地领略到老建筑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唤起大家对这座城市的记忆以及文化认同和思考。据悉,谢湜和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博士后欧阳琳浩还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绘制了小公园数字化地图,推动小公园片区的保育活化工作。

做好新“侨”文章

饶宗颐《潮州志·实业志·商业志》中写道:“都市大企业及公益交通各建设,多由华侨投资而成,内地乡村所有新祠夏屋,更十之八九系出侨资盖建。”华侨对于潮汕侨乡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汕头市小公园开埠区亦表示:“华侨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爱国、爱乡、爱自己的家人。这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人的精神、中国心。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建设跟我们有这么一大批心系桑梓、心系祖国的华侨是分不开的。”


对于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汕头新的实际做好“侨”的文章。林伦伦建议,首先是要正确认识和面对新一代华侨。早在汕头华侨经济试验区成立之初,林伦伦就曾提出要改写“侨”的概念——过去是老华侨,现在是华人。

他认为,需要瞄准新时代“新华侨”的需求,帮助他们进行文化上的双重认同。在此基础上,通过改善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的软环境,完善投资服务措施,争取提供更具吸引力的投资环境。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图书馆馆长陈景熙同样持此观点。

林伦伦特别提到,在当前海外华人社会已更新换代的背景下,更要重视侨乡文化资源的保育。“把侨乡的旅游搞好将是一个好的着力点,新生代华人回来后不仅要去看小公园,可能会落脚到他们爷爷奶奶所在的那条村”。

对话:读书好学重乡情

羊城晚报:说起侨乡的地域文化符号,碉楼能够代表开平,温泉能代表恩平……最能代表汕头的是什么?

林伦伦(广东省政府参事室参事、汕头市华侨历史研究会会长):小公园、侨批文物馆、开埠文化展示馆、海关博物馆……这些都是汕头开埠以来历史的集中展示,是了解汕头的必到之处。但真正能代表潮汕侨乡的,是侨乡的侨宅。潮汕拥有众多富庶的侨乡,它们是近代中国富饶乡村的集中展现。以“岭南第一侨宅”陈慈黉故居为例,其建筑规模远超著名的乔家大院。类似的还有澄海后沟村、樟林古港南盛里古村、潮州龙湖古寨等。

只有深入触摸侨乡建筑之后,才能体会到华侨对整个潮汕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大家来汕头时,别光看小公园、四大馆,要进村、要走进侨乡。同时,汕头的旅游管理部门应将侨乡旅游线路化,让游客体验到真实有特色的潮汕侨乡生活。


羊城晚报:广东知名侨乡不止一处,和江门五邑等其他侨乡相比,汕头有哪些独特底色?

林伦伦:读书好学是潮汕侨乡最突出的底色。此外,潮汕地区对于侨经济的依赖性更加典型。不光表现在海洋文化背景时期的侨批。实际上,自明清开始,潮汕地区靠的就是“外来经济”,从过去远赴东南亚各国,到如今分散在全国各地,潮汕亲友在外挣钱会源源不断输送回来,这一特殊的经济收入模式从未改变。恰因如此,潮汕人真实的幸福指数很难通过GDP数值来衡量。



羊城晚报:身为潮汕籍的学者,你如何理解潮汕人身上的文化特质?你认为形成该特质的根源是什么?

林伦伦:整个岭东地区素来重视教育,包括生活在这里的潮汕人和客家人。岭东的读书风气不仅不逊于珠三角,甚至在一段时期内超越了广府人。这一风气的形成,极大程度上受当地华侨文化乃至海洋文化的影响。基于对好学之风的传承,潮汕人至今仍旧秉承着独特的人文性格,给人以斯文、热情、礼貌的印象。

通过将潮汕人分为下述四个群体,更可集中展现潮人力求精致的文化特质:一是潮商,知名的如李嘉诚、马化腾;二是潮儒,即以饶宗颐、陈平原等为代表的读书人;三是潮籍大师,包括各类工艺美术大师以及农业社会时的潮汕老农;四是吃苦耐劳的潮汕姿娘。这四类群体凡事均追求做到最好,思虑周密、礼数周全。撇开人群,从精美气派的潮汕老厝到粗菜精做的潮州菜、冲泡讲究的工夫茶,亦不难看出潮人崇尚精致的独特追求。

延伸:汕头孔庙

在记述汕头华侨爱国之举的史卷中,有一座近百岁的孔庙,至今仍是众人关切的话题所在。

这座位于汕头市中山路68号附近的孔庙,是汕头开埠后建起的唯一一座孔庙,承载着不少老潮汕人的记忆。据悉,1926年,由杨缵文、廖正兴等爱国侨领捐资,在当时的汕头市郊“崎碌”(现称“陵海”)兴建孔庙及附设学校。该孔庙有着传统的宫殿式建筑风格,主殿前建有莲花池,庙中立有孔子像。孔庙建成后,居民常来瞻仰礼敬,民俗作用之下,许多百姓亦将其当成了趋吉避凶的神明祭拜之所,香火日盛。


岁月更替,沧桑变幻中,孔庙的主体建筑后被改造为双层仿苏式建筑的黄色小楼,当年的莲花池、孔子像均不复见。但原有歇山顶式屋脊仍得以保留,周边“孔庙坪”“孔庙直巷”“孔庙后一巷”“孔庙后六巷”等地名和街巷名也依然留存。

有专家认为,在近现代中国百余个通商口岸中,汕头孔庙是少有在开埠后兴建的正规孔庙,其意义特殊。近年汕头民间亦时有重光孔庙之呼声。据了解,有关部门目前正计划保护修复孔庙。

来源:羊城晚报 记者:刘星彤

分享到:
扫一扫手机打开当前页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头市政协委员会门户网站”,是否继续?